曹操发明一成语(还常挂嘴边)

待君归

古人说话含蓄,讲究点到为止,所以将死亡也形容得非常高级,比如皇帝去世,就用“崩”皇后去世,就用“薨”,一些早亡的孩子,就用“殇”,一些因为特殊原因去世的人,就会用“殁”

除了这些之外,还有很多不同的称呼,不过也不影响他们对死亡的恐惧。

不过相比于这些人,有的人则将死亡看得云淡风轻,他们认为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但死亡的意义却是可以选择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而这一切,都取决于他自己的价值

在历史上,有一人就秉持着这样的观念,甚至还为死亡发明了一个成语,老年人丝毫不忌讳,甚至还常挂在嘴边。

曹操发明一成语 将死亡说得文艺 如今老年人不避讳 还常挂嘴边

这个成语叫做“百年之后”,而发明这个成语的人,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一代枭雄曹操

曹操的死亡观念

曹操,不仅是个出色的军事家、政治家,同时还是个颇有文采的文学家,他与自己的两个儿子,合称为“三曹”,对建安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他的诸多作品中,《龟虽寿》尤为出名,从这部名作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曹操对死亡的看法。

他认为死亡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即便是以长寿闻名于世的神龟,也会有生命消散的时刻,可以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的腾蛇,也终究会化为尘土,更何况是渺小的人类呢。

所以看破了生命的真谛后,曹操便不畏惧死亡,而是将实现人生价值放在了首要的地位,可以说,曹操这样的思想在那个时代,就是一股清流,也难怪能成为三国霸主。

创造新成语

曹操虽然不在乎生死,但也不会轻易说出“死”这个字眼,毕竟他不介意,不代表别人也不在意、

为此,曹操还想出了一个成语,叫做“百年之后”,“百年”就是指的死亡。这个词汇好听又好记,让人不得不为曹操的天赋感到心服口服。

事实上,“百年之后”还是源自于官渡之战

曹操发明一成语 将死亡说得文艺 如今老年人不避讳 还常挂嘴边

那时候袁绍取代了董卓,成为了实力最强悍的一方霸主,而曹操要想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就必须要铲除袁绍这个绊脚石。但曹操当时的实力远远比不上袁绍,所以两方在官渡附近,对峙了很长一段时间。

本来袁绍是稳操胜券的,因为恰逢曹操的粮草都用光了,而袁绍又恰巧截住了他的求援信,所以当谋士许攸建议袁绍要增加兵力,驻守粮草的时候,自信满满的袁绍不仅充耳不闻,还将他斥责了一顿。

于是心有不满的许攸,转头便投向了曹操的怀抱,并将袁绍的屯粮之地告诉了曹操,曹操也是趁此机会,一把大火将袁绍的粮草基地烧得干干净净。

失去了粮草支撑的袁绍部队,很快就溃不成军,而曹操则瞄准时机,一举进攻,大获全胜。

官渡之战胜利后,曹操看着生活在战火之中的百姓们,颇有感触,便写下了《军谯令》

意思就是我率领着将士与敌人作战,可家乡的百姓却在战争中受苦,我非常难过,这些将士为国战死,没有留下子嗣,所以要优待他们的亲朋好友,赐予他们良田和家畜维持生计,并且让他们在死后能有一个祭奠祖先的地方,这样的话,我就可以死而无憾了。

在这道命令的最后,曹操写下了这样一句话:“吾百年之后何恨哉”

这里的“百年”就是指的死亡,曹操是在说很多年之后,自己死亡的情景,可以说曹操的用词,十分巧妙委婉了。

曹操发明一成语 将死亡说得文艺 如今老年人不避讳 还常挂嘴边

一百年,是当时所有人的观念里,人类最长的寿命。所以“百年之后”这个词,并没有“死”那么难听,反而给人一种延年益寿的感觉,让人不再那么畏惧死亡。

所以,原本十分忌讳“死”这个字眼的老人们,就会用“百年之后”来指代,久而久之,这就成为死亡的一种文雅说法,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被人常挂在嘴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