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施坦因一生中有哪三大遗憾?揭秘曼施坦因一生中的三大遗憾
风与水
众所周知,曼施坦因是二战时期德国的三大名将之一,在战后众多的军事专家的评价当中,曼施坦因被公认为当时德军当时最具有战略视野的军事家。在古德里安大将的回忆当中曾明确的表示:“我们中最具备战略眼光的人,就是曼施坦因”。而隆美尔在北非失利之后也曾希望能够在曼施坦因的手下工作。
曼施坦因还是一名中将军长的时候,就因为制订了穿越阿登森林、闪击法国的“曼施坦因计划”而驰名,也正是因为这一计划,德军在与欧洲陆军第一的法国的战争中,没有实质性的损耗就完成了终极目标,而且法国的军备、军队和百姓都没有受到太大的损伤。德军得以接受了法国的坦克、飞机等装备,并且没有与法国百姓酿成仇恨,最终获得了与欧洲800年噩梦---俄国一较高下的实力。
战后曼施坦因著成了《失去的胜利》一书,作为他在二战期间的得失总结,又称作《曼施坦因战争回忆录》。在他的二战履历中,首先作为军长参与到了对列宁格勒的战争,后来指挥德国第11集团军攻克了克里米亚,被授予元帅军衔,随后再度率领集团军进攻列宁格勒。德军在莫斯科、列宁格勒受挫后,又回到了南方集团军,并且接任了A集团军群的总司令。
之后援救斯大林格勒第6集团军失败,1943年指挥的哈尔科夫反击战以少胜多击溃了反击中的苏联南方集团军,军事生涯达到顶峰。1943年下半年的库尔斯克会战中,曼施坦因带着几乎德国的全部家当,被朱可夫元帅率领的苏联军队毕其功于一役,纳粹德国一蹶不振,曼施坦因的战争生涯不久也宣告结束。
曼施坦因为什么把回忆录称作“失去的胜利”?在他的表述中认为,德军曾经有机会获得苏德战争的胜利,而且这些胜利的机会都曾经真实的出现在他的眼前。许多机会和惨重的失利,都被他视为巨大的遗憾。而在他的回忆录中,有三件事最让他耿耿于怀:
1、1942年奉命离开南方战场,错失了合围苏联西南集团军主力的机会。
1942年春天,苏军最高统帅部错误的判断形势,认为在莫斯科受到重挫的德军已经失去了战争能力,于是发动了全线反击。苏联老元帅铁木辛哥因为在1941年丢掉基辅,因此主张由他帅军反击,夺回基辅。而德军实力最为强劲的第6装甲集团军突然出现,击溃了苏军,第6装甲集团军顺势进攻斯大林格勒,险些完成对苏联的致命一击。
但是当时的战争,却并未能完成第一次基辅战役时的合围,导致苏军主力完成后撤,为后来坚守斯大林格勒以及苏军反击埋下了伏笔。曼施坦因所率领的第11集团军当时刚刚夺取克里米亚,如果能够穿越刻赤海峡,铁定能够合围苏军,随后再进攻斯大林格勒,苏联的有生军力届时连后来的一半规模都没有,覆灭几乎是没有悬念的。
但是德军总部却盲目高估了第6集团军实力,并且迷信列宁格勒的象征意义,将曼施坦因军队调动了1000多公里,攻打列宁格勒。而德军距离军事胜利,就差一个刻赤海峡。
2、1942年德军在列宁格勒包围战中损失过于惨重,曼施坦因长子阵亡。
1942年苏德双方拼到什么程度了?有关列宁格勒的惨状,很多资料都已经给了出来,城内的苏联人每天只有6两树叶和黑麦混合称的面包吃,连小孩最后都十不存一,几乎成为空城。
但是德军的消耗也是巨大的,曼施坦因元帅的长子格罗当时担任第51集团军团的少尉,就在曼施坦因即将被调离列宁格勒前三天战死。大量的兵源损失,导致纳粹总部脑洞大开,将17万精锐空军组成了野战军。要知道培养一名空军士兵的成本是非常高昂的,同时期的日本同时对太平洋十几个国家开展,空军数量也仅仅几万人。历史上大部分国家都是从陆军中选拔空军,像这种十几万空军改编成陆军的情况,独此一家。
相比较之下,列宁格勒一代环境恶劣,战争条件对德军非常不利,取胜代价巨大而军事意义和经济意义都相当有限。也看不出任何迹象表明,列宁格勒失陷,苏联人会失去精神依托。
3、援救斯大林格勒失败。
第6装甲集团军是德军的王牌,本身利用其机动性,苏军永远都不可能对其造成伤害,只能任由这支军队不断的抄后、增援,搅乱苏军军事部署,但是却因为执意硬扛斯大林格勒而惨遭合围,德军最先进的坦克,几乎都被投入到了第6集团军。曼施坦因奉命援救,但是却遭到了上百万苏军的阻隔,眼看自身即将被合围,他只能迅速向前突进,在距离斯大林格勒50公里的地方要求第6集团军自行突围。
但是此刻希特勒内心深处仍然不放弃攻克斯大林格勒,派遣到斯大林格勒负责监视保卢斯的传令兵的影响下,第6集团军拒绝了主动突围的要求。曼施坦因最终率军逃脱,第6集团军30万大军全军覆没。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曼施坦因提到,A集团军群前任司令是德军元帅李斯特,但是因为与希特勒意见不同被解职,中间由希特勒亲自担任集团军群司令。而曼施坦因接任这个军群司令时,希特勒已经开始指挥该军群有一段时间了,曼施坦因继任的隐性条件就是服从。
战争的损耗和牺牲的巨大的,而战机则是稍纵即逝,我们常常希望时间可以倒流,历史能够假设,以此来验证我们的想法。作为当时的亲历者,回头难免痛心疾首,然而谁又能保证,自己当初真能作出变化,而外部的世界却不变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