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人们一天要吃几顿饭?是一日三餐吗?
浅月流歌
小编刚刚看到一个非常搞笑的话题,那就是古时候的人们一天吃几顿饭呢?是像我们现在这样一日三餐吗?小编觉得应该不是这样的,毕竟在当时中国非常的贫穷,而且粮食也没有这么多。如果随意吃,那就早没吃的,都得饿死了。到底古时候的人一天吃几顿呢?具体的小编也是做了一番整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展示了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多彩,但实话实说,那也只是一个缩影。要了解中国饮食文化,我想几天几夜恐怕也讲不完,只好挑几个紧要问题,走马观花一下。
比如,古人一天吃几顿饭?大家在家里围在一起吃饭,究竟从何时开始?餐桌上先后有哪些东东?不同地方,饭菜有啥区别等?
一天吃几顿饭?
当下一般是三顿(当然有的人因养生或治病需要,一天吃四、五顿,那是特殊情况,不在本文讨论之列),但古人特别是秦汉以前所谓普通老百姓却是吃两顿,俗称“朝食”(大约上午九、十点左右和“哺食”(大约在下午三、四点左右),也就是一早一晚。
但从唐、宋是个例外,宋朝老百姓和当下一样,一天吃三顿。当然类似的“例外”,对宋朝来说还不止这一个,后面会有讲述。
为啥古人一天只吃两顿饭呢?
是为了身体健康吗?当然不是,因为古人平均寿命和当下人没法比,人生七十古来稀,当下人活到七、八十比较常见。
古人吃两顿,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当时生产力底下,袁隆平还没出生,粮食生产率自然不高,如果大家都一天三顿,敞开肚皮吃,粮食是不够吃的。
其次,我们现在吃晚饭,大多有电灯照明,很温馨,可古人没当下人好命,因为没电。有人说,古代不是有油灯吗?
嗯,这个确实有,但普通老百姓可消费不起,尤其一用就是几个小时,那得花费多少银子啊,老百姓自然心疼,只能以“好钢用在刀刃上”的心态,特别急需时才用油灯,否则就不会有什么“凿壁借光”的故事了。因此,说古人基本上没啥夜生活,倒也是事实。
每到傍晚天黑时,大多老百姓就要“洗了睡”。既然睡的早,那起床时间自然也早。
古代老百姓基本上在五、六点(天蒙蒙亮的样子),就已经起床了。皇帝上朝也是这个时间,大臣们五点左右,就得从热被窝里爬起来上朝,因为迟到是要打屁股的。
因为古人没有中饭的习惯,自然也没有午睡的习惯。因为午睡是吃了中饭后,血液大多到胃里导致脑供血不足,人会感到晕沉沉才有午睡的需要。
孔子的学生宰予大白天睡觉,气得孔老夫子大骂宰予:“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刚才我说唐、宋时期是个例外,就是老百姓也开始吃中餐了。
贾岛《送贞空二上人》诗云:“林下中餐后,天涯欲去时”,就管午饭叫“中餐”。白居易《咏闲》云:“朝眠因客起,午饭伴僧斋”,就叫午饭了。
唐、宋经济确实够发达,商业活动很繁荣。到了晚上,有钱的老百姓大多想上街溜达、娱乐、消费,城市商户也想借此做生意多发点财,恰好,特别是宋朝皇帝很开明,推行的是鼓励经商(70%的税收带来工商)政策,加之签订合议后多年无战事,干脆就取消了实行了好多年的“宵禁”政策。
百姓们晚上上街干什么呢?他们逛夜市,吃夜宵、看戏、溜达,谈谈恋爱,甚至到公共澡堂去洗澡(公共澡堂直到宋朝才出现)等。也就是从宋朝开始,“吃宵夜”的概念才出现。
北宋南迁临安,原开封市民也把在吃夜宵的传统习惯带到了南方,在这一时期,虽然乡下人依然是两顿,但家里条件好的,在自己家里做夜宵,城市多数会在晚上吃夜宵(当然有的在家里吃)。宋朝皇帝喜欢吃夜宵时喝羊肉汤,这个习惯还普及到了民间。
明、清两朝延续了“宵禁”政策,明清两朝的平常百姓重新恢复到一日两餐的情况。不过那些皇亲国戚、贵族地主、大户们除外,由于在大宅院内,这些大户基本上还保留自己的夜生活,内容基本上是看戏,夜宵等自然是免不了,这也看得出古代贫富差距很严重。
其实,不仅是明清,就是从春秋战国开始到清末,皇室、贵族阶层以及有钱人,大多也是一日三餐甚至更多餐。比如汉朝帝王就是法定四餐制。班固《白虎通》还解释了原因,说,“王者之所以日四食何?明有四方之物,食四时之功也。”不过,普通老百姓却消费不起,不要说两餐,遇到战乱灾荒,能保证一天有一顿饭就不错了。
那么,中国普通老百姓一日三餐何时出现呢?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化陆续进入中国,自然也包括一日三餐的习惯,再加上粮食生产率比过去有所提高,于是到了20世纪早期,一日三餐的习惯逐步普及到民间。
不管是一天两顿还是三顿,既然说是吃饭,那么古人餐桌上,究竟都有些啥呢?餐桌上从单调乏味到现在的丰富可口,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确实经历了一个极为漫长的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