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教徒为何能够成为美国与美国精神的缔造者?
我从雾里来
说起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船只,那就不得不说一些“五月花号”了。这艘船承载着美国人最原始的民主制度,在这艘船上诞生了《五月花号公约》,催生了美国民族的萌芽,主导了美国的主流文化,对美国以及美国人的性格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不敢说没有“五月花”号就没有美国,因为哪怕没有“五月花”,也会有“六月花”、“八月花”、“年年花”,但是就是这么机缘巧合之下,“五月花”号对美国的诞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来“五月花”号只是一艘很普通的英国三桅盖伦船,于1615年下水,原本只是用于近海商业贸易的货船,主要来往于英国和法国,以及挪威、西班牙等欧洲国家之间,从未进行过越洋远航。
如果没有那些决定去北美的清教徒,“五月花”号可能他会跟其他三桅盖伦船一样,日复一日地奔波在大海上,达到寿命之后出售拆解,木材被做成老船木家具,在弗吉尼亚公司的名册留下一个名字,然后消失在浩瀚史海中。
但是偏偏的,在1620年9月6日,36名清教分离主义派教徒登上了这艘小船,这艘船又驶向了北美,然后一群人在船上签署了《五月花号公约》。
那是什么样的原因让这些清教徒选择登上这艘船呢?关注小编,看过小编前面文章的都知道,在当时去北美并不是一项很好的选择,除了大海上无法预知的自然灾害,还有船上时刻都会面临的饮水短缺、败血症,甚至于船上糟糕的居住条件、恶劣的卫生条件,都有可能导致致命的疫病发生,分分钟要人老命。
就算侥幸到达,北美也并不是一片安静祥和的乐土,对于陌生的入侵者,印第安人可不会手软,无数殖民者已经成为了印第安人的刀下亡魂,而且死的一点都不冤。
所以在当时移民北美的大多是欧洲包括英国圈地运动中失去土地的农民、破产的中小手工业工商业者、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偿还不起债务的债务人以及被流放的囚犯等,大多是在欧洲混不下去想去美洲搏一把的人。
清教徒也并不属于这些人,他们大多受过非常良好的古典文学教育,家庭环境生活状况相比船上其他人而言要富裕一些,还远远达不到说混不下去要跑路去美洲。他们之所以踏上未知旅途,就要从催生清教徒的宗教改革开始讲。
从16世纪开始,随着海外贸易不断扩大,重商主义成为了当时社会乃至英国政府的主流,在这样的背景下,资本主义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大量的国外资金流入到英国国内,早早从事工商业贸易的人都发了大财。
有钱就想有权,毕竟权比钱值钱,有钱又有权,才能更有钱,他们要么巴结权贵要么自己花钱捞个议员、买个官当当,对于政治诉求也越来越强烈,形成了一个资本主义新贵族阶级,他们需要获得平民百姓的支持,此时思想解放就尤为重要
加上文艺复兴改变了人民的思想,促进了思想解放,民主民权民族主义兴起,使得当时的百姓还是官员都迫切渴望脱离教廷束缚,得到真正的解放。
还有一点便是都铎王朝统治初期,英国教会由罗马教廷所控制,属于罗马天主教世界。当时的英国教会掌握着英国三分之一左右的地产,所拥有的财富约占全国总财富的五分之一左右。罗马教会不仅从英国赚取大量钱财土地,而且还大量插手干预英国的宗教事务。
说白了,就是你抢了老子的钱和女人,还对老子的家务事指手画脚,不能忍!
宗教界需要反对罗马教廷,国王需要独揽大权,新兴资产阶级需要话语权,多方一拍即合,一场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开始了。
1534年,英国国会通过了《至尊法案》,规定国王是英国教会(也叫安立甘宗或英国圣公会)最高首脑,教皇无权干涉英国教会事务;教会召开会议前须经国王批准;现行教规须经国王指定专人审查;教会法庭的职权转移到国王法庭上;同时,该法案还保留了天主教的主教制度、基本教义和仪式等内容。从此,英国完全脱离了罗马教廷的控制,成为一个新教国家。
那些原本属于天主教的财产也被剥夺拍卖,落入了资产阶级手中,这极大壮大了资产阶级的力量。
而且宗教改革极大刺激了民族意识,也让英国成功摆脱教廷统治,但是随着资本主义不断的发展进步,此时的宗教改革显得并不是那么彻底,还残留了大量繁杂的天主教旧制和仪式,而且宗教改革中更多的天主教资产被那些大贵族大资产阶级拿走了,中小资产阶级反而连汤都没得喝。
于是更新更简约的教义开始传播开来。
到了16世纪60年代,英国出现了反对国教会的“非国教徒”,他们主张依照加尔文教来“纯洁教会”,要求清除国教中的天主教旧制和繁琐仪式,减少宗教节日等;只承认《圣经》是信仰的唯一权威,强调所有信徒在上帝面前一律平等;摆脱王权对教会的控制;提倡“勤俭清洁”的生活,清教徒由此而得名。
16世纪70-80年代,清教徒人数激增,并脱离国教会,建立独立的宗教组织。80年代,根据诉求以及手段的不同,清教徒分为两派:长老派和独立派。
长老派相对温和,诉求也相对简单,只要求国教进行加尔文教化的改革,主张君主立宪,取消教阶制,设立长老制,使更多信徒能参与管理教会,日后发展成英国长老会。
在这次针对国教会的改革中,原本与独立派联合的长老派却与保皇派妥协并且勾结,导致了教派分裂,并于1647-1648连续两年被清除出国会。
另一派是较为激进的独立派,又叫分离主义派,他们代表着新兴中小资产阶级的利益,主张各教堂独立自主,只成立联合会性质的组织;反对设立国教,不赞成教会从属于国家政权;主张共和政体,这些主导思想也成为日后美国的主导思想。
独立派的主张相当于釜底抽薪,从制度上挖皇室的墙角,瓦解国王和贵族们的统治基础,尽管获得了许多中小资产阶级以及平民百姓的支持,但是却遭到了长老派和英国皇室贵族的一致反对和迫害。
1608年8月,遭到国教会和长老派迫害的清教徒离开英国到荷兰。但是荷兰并非乐土,而只是暂时的栖身之所,为了追求更高的自由,去向更多人宣扬清教主义,建设更加美好的家园,同时也是为了躲避英国斯图亚特王朝的迫害,其中一部分教徒决定迁居当时新开发的处女地:北美,并与弗吉尼亚公司签订移民合同。
1620年9月16日,36名清教徒在牧师布莱斯特率领下在普利茅斯港乘五月花号前往北美,拉开了民主主义前往开发美洲的序幕。
11月21日,“五月花”好到达科德角(今马萨诸塞州普罗文斯敦),于感恩节后第一天在普利茅斯地方上岸。在登陆前,即11月21日由分离派领袖在船舱内主持制定一个登陆之后大家需要共同遵守的《五月花号公约》,有41名自由的成年男子在上面签字。
《五月花号公约》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份重要的政治文献,对美国的影响贯穿了从签订之始到如今,它是美国建国的奠基,也是现在美国信仰自由、法律等的根本原因。1991年的《世界年鉴》评价该公约是“自动同意管理自己的一个协议,是美国的第一套成文法”,这份著名的文件也被人们称为“美国的出生证明。”
但是精神食粮不能填饱肚子挡风御寒。在登陆之后,自由人和清教徒们心情激动,以为自己可以开创一番新天地,却不得不面对粮食、御寒衣物短缺的窘境,上岸不久就死了一半,还是当地的印第安人及时为他们送来了粮食和生活必需品,帮助他们熬过了在北美的第一个冬天。
待到开春,印第安人还特地派人教他们怎样狩猎、捕鱼和种植作物,帮助这些人在美洲安定下来。为了感谢印第安人,感谢上帝的恩赐,他们举办了聚餐,邀请当地的印第安人一同庆祝节日,这也就是美国感恩节的由来。
此时的清教徒们与印第安人的关系也相对融洽。
此后,大量的新移民包括清教徒来到了北美大陆,因为当地气候条件与英格兰相似,许多新移民们将他们所在的区域称之为“新英格兰”。
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利用丰富的林业资源发展出了发达的造船业和捕鱼业,然后带动对外贸易,农业、畜牧业等等多元化的发展,为本地创造了大量的财富,加上自给自足,对海外市场依赖程度低,因此新英格兰地区的经济更加独立,资本主义更加发达。
这一切与清教徒本身所坚持的宗教信仰是密不可分的。
他们对于清教主义毫无怀疑也不允许有怀疑,并且从不怀疑上帝是否与自己同在。
加尔文曾经说:“上帝对人的获救有绝对自由权,但人可以通过在尘世职业上的成就以获得受到上帝恩宠的确证。”他们将自己视为必定要创造一番事业的人,因此使得他们像普通人一样专心于实际工作,而不是每天守着教堂念经祷告,研究虚无的神学。
新英格兰的清教主义是美国文明形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主张建立无教阶制的民主、共和的教会,反对国王和主教专权。接受加尔文教教义,要求废除主教制和偶像崇拜,减少宗教节日,提倡勤俭节忍,反对奢华纵欲。
同时,清教徒们赞许和鼓励现世财富的积累,提倡节俭、勤奋的进取精神,信奉“自助者天助之”,人人都可以通过努力奋斗获得财富和地位。主张简单、实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信徒生活,这些都与资本主义不谋而合,极大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而且最初来到美国的清教徒大多受过古典人文教育,受教育程度较高,他们相信学校将为人指明方向,学习更多的知识将会让人得到上帝眷顾。
在清教徒的主导下,新英格兰殖民地为了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在1674年颁布了《祛魔法案》(又叫《老魔鬼撒旦法》,还真是个稀奇古怪的名字),规定凡满50户人家的城镇必须任命一位老师教孩子阅读和写字。凡满100户人家的城镇必须建立一所拉丁文法学校,不执行这一法令的人,将受罚款处罚。
到南北战争之前,美国27个州有25个州建立了州立大学,到现在,美国北部新英格兰地区依然拥有全美最好的教育资源:美国常青藤盟校的8个里占了4个;美国最好的两个文理学院:威廉姆斯学院和阿默斯特学院也在新英格兰地区;麻省理工学院、韦尔斯利大学都位于这一地区;此外还有一批美国前50的优秀名校。
清教主义可以说是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且清教徒们团结程度超过当时英属北美殖民地的中部和南部。新英格兰的自治能力较为突出,经济发达,民众受教育水平高,还能为宗主国英国提供大量的钞票,被宗主国英国视为地方自治的典范。
与此同时,清教徒们和新移民们在移居北美大陆的过程中,在英国新教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美国自己的民族特色,这种民族特色最突出的体现之一就是在盎格鲁—萨克逊民族中所逐渐形成的宗教使命感,他们把北美大陆视为复兴基督教的理想之国,是建立未来基督教世界的楷模,在这些清教徒看来,他们肩负着拯救世界的使命。
清教徒们的使命感令来自英国的牧师安德鲁·伯纳比注意到了一种具有扩张倾向的天命思想已经在北美殖民地人的思维中生根:“一种如同幻觉一般的奇怪观念已经注入大部分人的头脑里,这个观念就是,帝国要向西扩张;每一个人都急切地期待着那个命定时刻的到来,即美洲将把它的律法带给全世界。”
这种使命感也促成了美利坚民族的形成,加上当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摆脱宗主国的剥削也成为了越来越迫切的任务。
也正是因为清教徒受到过迫害,对于宗主国并无好感,加上思想先进独立,因此也是他们最先反对宗主国英国各种赋税政策、波士顿倾茶事件、打响独立战争第一枪列克星敦的枪声也是在新英格兰地区,大陆会议代表们也是在新英格兰地区的费城签署了《独立宣言》。
历史学家巴斯等说:“没有对美国清教思想的了解,就不可能理解美国社会。”清教徒和清教主义奠定了美国社会的基础,塑造了美国人的性格,从各个方面影响着美国社会和美国政治。
清教徒和清教徒精神对美国的诞生以及发展产生了非常重要而且积极的意义,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得看到,这种清教徒和清教徒精神随着资本的不断积累,在社会发展中也产生了极为严重的负面作用。
在随后展开的殖民活动与西进运动中,美国人信奉天定命运,秉承着救赎世界的使命感,打着救赎世界的旗号,令他们即便面对印第安人哪怕是老弱妇孺也可以毫无怜悯、心安理得地举起屠刀,制造了一场又一场惨无人道的大屠杀,将原本生活在这片土地数千年的印第安人赶入了所谓的“保留地”,做起了自由的囚徒。
时至今日,许多创业人仍然在推崇清教徒和“清教徒”精神,但是在践行的时候,我们也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毕竟照搬的不一定好,只有合适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脚知道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