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商八大世家分别是哪几家?
浮生绘毕
说到这个晋商八大世家分别是哪几家这个问题还是比较复杂的,如果不是爱读历史的商人这个问题还是比较难的,其实难不要紧的,下面小编给大家慢慢的分析,有感兴趣的可以一起来揭秘看看,看看到底是那厉害的八大世家了!
晋商八大家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的八个家族,一种是投机走私卖国求荣的八大皇商。
先说八大皇商。
清朝入关后,顺治帝封赏了范永斗、王登库、靳良玉、王大宇、梁嘉宾、田生兰、翟堂、黄云发等八个家族,让他们帮忙打理皇家生意,归内务府管理。
为什么清朝要册封八大皇商?原因有三:
1,明朝末年,满洲发展去要的粮食兵器都是禁止走私的,这八大皇商铤而走险,为满洲输送战略物资,甚至为满洲提供军事情报,为清朝得天下立下大功,这是赏赐。
2,满洲入关抢劫,来的时候带着一把刀,回去时候带着一车白银和很多奴隶,留下满目疮痍哀鸿遍野的中原。很多抢来的物资无法带回,往往需要山西商人代为处理,说白了就是洗黑钱!
3,满洲贵族马上取天下,却不能始终马上治天下,经商赚钱交给汉人比较合适,八大皇商投效较早最适合替皇家打理生意。
清初的这些八大皇商,卖国求荣,人人得而诛之。不过,在朝廷的庇佑下,荣华富贵少不了,可是要做大做强,基本不可能。
清末的晋商八大家,大都是白手起家艰苦创业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的典范,他们留下的晋商精神大院文化,依旧是我们的学习典范。
听知事君给家介绍一下晋商八大家。
1、祁县的乔家
乔家商业集团的创始人是乾隆年间的乔贵发,他原本是祁县乔家堡的一个穷汉光棍汉,迫不得已走西口,做豆腐贩黄豆赚了钱,成立了客货栈广盛公。到嘉庆年间,乔家子弟再次复兴了广盛公,称为复盛公,“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足以说明复盛公的巨大影响力。
后来乔家子弟乔致庸,创办了票号大德通等,把乔家生意推向了极盛,总资产达千万两白银。
现在的乔家大院,是晋中重要的旅游景点。
2、榆次的常家
榆次常家的创始人是乾隆年的常威,他走的不是西口杀虎口,走的是东口张家口。常威走东口,一路靠给人算命赚取路费盘缠,也是白手起家的典范。
常氏一门从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七代,沿袭一百五十多年。尤其在晚清,在恰克图十数个较大商号中,常氏一门独占其四,堪称清代晋商中“外贸世家”。
现在,去榆次旅游,必去常家庄园,从太原就有公交车直达,十分方便。
3、太谷的曹家
太谷曹家的创始人是曹三喜,他也是一个普通农民,不过他没有走西口也没有走东口,而是学山东人闯关东。曹三喜辽宁朝阳的三座塔村,经商成功,曹家经历几代人努力,最终雇员达37000余人,总资本达1000余万两。
现在到太谷去,要看一看三多堂,三多堂是曹家的一个分枝,和乔致庸的“在中堂”一样。
4、介休的侯家
介休侯家,发端于康熙年间的侯百万——侯万瞻,后来侯家也经营了票号生意最重要的是蔚字号。
5、祁县的渠家
论起历史最悠久的商业帝国,莫过于渠家。祁县渠家发源于元末明初的渠敬信、渠于信、渠忠信三兄弟。到清代,渠家后辈渠源桢独资开设了“三晋源”票号、“汇源通”票号。成为清末金融界大佬。
6、临汾的亢家
相比其他家族长期保持数百万两白银的资产,临汾亢家则保持在千万两以上,是名副其实的山西首富。据说,亢家起家靠的是李自成的金银财宝,李自成被清军打败,逃亡过程中把金银寄存在亢家,这是亢家起家的原始资本。可是,如果真的是李自成的钱,怎么可能只有千万两?
7、介休的范家
前文中提到,明末清初八大皇商靠出卖民族和国家利益起家,其中最大的就是范永斗。清朝建立,范永斗极其子孙靠着特权经商,取得了巨额利润。把介休范家生意做到最大的是范永斗的孙子范毓宾,范毓宾在清朝征讨准格尔战争中,负责为清廷输送粮食,立功很大,直接被赋予了西北贸易特权。后来,范毓宾还贩运铜矿,成为清朝中前期的最大官商。乾隆年间,范家亏损太大,被革职查办,范家从此消失在历史中。
8、太谷的孔家
太谷的孔家,是晋商最后的辉煌,创始人是民国“财神爷”孔祥熙,与传统晋商不同,孔家与民国政府和海外关系匪浅。孔祥熙早年贫困,捡过煤渣,后来留学美国耶鲁大学,回国后娶了宋霭龄,与美国合作经营煤油,大发其财。孔祥熙的连襟一个是国父孙中山,一个是蒋介石,这样的身份背景让孔家的生意有了很大的官方背景。孔祥熙家族,是民国“官僚资本主义”的主要代表。
这就是我们说的晋商八大家,其中唯一一个靠出卖民族国家利益发发家的,只有介休范家,所以,一棍子把晋商全打死,是不合适的。后人编出了顺口溜来纪念晋商八大家,如下:
白手起家通天下,诚信为本数乔家;
货通俄蒙领风骚 ,外贸世家是常家;
太谷巨富“三多堂”, 商铺规模数曹家;
蔚字五联竞潇洒,票号世家是侯家;
声名卓著“长裕川”,祁县大户是渠家;
明清两代聚千两,山西首富数亢家;
甲第联辉名当世, “世袭皇商”是范家;
大名鼎鼎财神爷,“最后风光”是孔家。
当年艰苦创业、诚信经营、勇于创新的晋商,现在成了脑满肠肥的“煤老板”,不得不说,这是山西的没落,也是时代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