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高乐在二战期间是如何维护自由法国主权的?这段路有多艰难?
时光的忧伤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的第二年,纳粹德国的铁蹄几乎踏遍了整个欧洲,波兰再一次灭国,法国宣布投降,海峡对岸的英国也是在苦苦支撑,连年炮火纷飞,让人们的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还有很多不甘心当亡国奴的人们也纷纷的拿起了武器与其抗争,而戴高乐就是众多反抗者中最杰出的代表。
在常人眼里,戴高乐到英国受到丘吉尔的热烈欢迎,并很快承认“自由法国”的地位,是英、法两国人民团结一致的象征。殊不知,别有用心的丘吉尔和死不屈服的戴高乐明争暗斗,甚至不惜动武。“寄人篱下”的戴高乐该怎么办呢?
中东法属权益,戴高乐拼死不让。
对于英国人的别有用心,戴高乐心知肚明,不管对方如何“威逼利诱”,始终以独立国格据理力争。他招募自己的军队,签订合作协议,确定“自由法国”与英国的平等地位,甚至在非洲拥有了“自己的领土”。戴高乐艰难的走出了第一步。
1941年6月,德国开始插手法属黎巴嫩和叙利亚,试图与隆美尔的非洲军团,从两个方向对埃及形成夹击之势。丘吉尔和戴高乐决定迅速出兵,但二人在战后处理上,却出现了极其“不和谐”的一幕。
按照戴高乐的初衷,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自由法国愿意放弃托管,让两国彻底独立。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英国试图取代法国的地位,成为两国独立的坚定支持者和捍卫者,淡化法国的作用,夺取属于法国的“成果”。
戴高乐一面抵制他们的做法,一面命令卡特鲁将军宣读他写的独立声明。换句话说,自由法国致力于法属黎巴嫩和叙利亚独立,是法国内部的事务,和英国“半毛钱关系”都没有。然而,伦敦随后单方面也发表了一份声明,双方矛盾彻底公开化。
接下来的事情,让戴高乐更加愤怒不已。经过英、法两军浴血奋战,维希法军愿意停火谈判,但英国人居然无视“自由法国”,单独与维希法军签订停战条约,条约中只字不提“自由法国”。说白了,法属黎巴嫩和叙利亚如今属于英国人控制。
“是可忍,孰不可忍”。英国人的做法彻底激怒了戴高乐,他声明:不承认条约内容,自由法国军队不再听从英军指挥,并同时命令卡特鲁,坚决夺取黎巴嫩和叙利亚的政权。戴高乐不惜与英国人动武,也要保住属于法国的“土地”。
然而,英国人不肯就此罢手,戴高乐坚持“不妥协”立场。
戴高乐强硬的态度,最终让英国人做出了让步,他们同“自由法国”签署了一份补充协议,承认黎巴嫩和叙利亚的政权独立,由“自由法国”处理独立后的相关事宜。可是,“到嘴的肥肉,怎能轻易放手”,英国人不顾协议规定,又开始搞“小动作”。
一是,禁止戴高乐的代表与维希法军接触。这其中既有不愿让维希法军投靠自由法国,使其做大做强的目的,也有限制自由法国军队规模,从而在军事上,对戴高乐进行控制。说到底,“自由法国”做大会严重“侵害”英国利益。
二是,迅速控制城市,唆使反对殖民统治。在英国人看来,一旦其内部发生矛盾,他们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接管两个国家。于是,煽动阿拉伯人起来反对法国殖民统治,法国国旗被英国国旗取代,试图在政治上造成对“自由法国”不利的局面。
更过分的是,英军统帅居然不顾协议规定,扬言在黎巴嫩和叙利亚施行军事管制措施,企图接管一切军事和行政权力。“自由法国”代表准备接管黎巴嫩时,英国军队拒绝离开,并且,英军飞机就在上空盘旋,双方剑拔弩张。
这次,戴高乐不再抗议,干脆直接警告:不离开黎巴嫩,自由法国军队将被迫开火,“勿谓言之不预也”。戴高乐“死磕”、不妥协的架势,让英军不得不从该地撤出。最终,自由法国在黎巴嫩和叙利亚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投降的维希法军,戴高乐并没有为难他们。愿意加入“自由法国”的,表示欢迎;愿意回国的,不阻拦,结果有6000多官兵加入了自由法国军队。尽管自由法国已初具规模,但戴高乐认为英国人处处刁难,就是因为其国际社会影响小,软弱可欺。
机会来了,他决定与苏联建交,争取平等的大国地位。
英国人的让步,让戴高乐取得了中东法属殖民地权益的胜利。为此,恼羞成怒的丘吉尔开始“冷落”他,终止与“自由法国”的一切合作,任何人不得与其接触,甚至其下属也不准接触。目的就是要完全孤立戴高乐,让“自由法国”自生自灭。
1941年6月22日,德国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开始。戴高乐敏锐地感到,这是平衡与英国关系的最佳机会,随即宣布:“由于苏联对德作战,自由法国无条件地与其结盟”,但苏联方面的反应却很冷谈,原因是他们并不完全信任戴高乐。
直至9月,戴高乐宣布成立法兰西民族委员会,同时苏联与维希政府断绝外交关系后,苏联的态度才积极起来,承认戴高乐是“自由法国”的领导人,在对德作战中给予全面帮助,并保证战后“完全恢复法国的独立”,而这些都是无条件的。
戴高乐对斯大林的无私和尊重,可以说是百感交集。一年来,他单枪匹马,除了一颗重振法兰西的心,一无所有。他成了祖国的“死刑犯”,又常常受到盟友英国的压制、欺辱,种种委屈无处倾诉。今天终于被大国苏联承认,他深感欣慰。
戴高乐随即回电:“在‘自由法国’与苏联结盟对德国斗争之际,代表法国对苏联军民不屈不挠的英勇精神,表示钦佩之意”。这封电报也深深打动了斯大林,因为这时的苏军,正在遭受德国沉重的打击,特别需要盟友的鼓舞和认可。
有了苏联的支持,戴高乐在同英国的艰难交往中,逐渐掌握主动。例如,盟军准备进攻利比亚的德军,但英国总参谋部拒绝自由法国军队参加,在他们看来,限制法国人参加大规模的战役,就是减少“自由法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
对于英国人“不可告人”的目的,戴高乐不再像以往针锋相对、据理力争了,而是立刻召见苏联大使,希望抽调一个师派往高加索地区,协助苏军作战。这下,一贯“仇视”东方势力的丘吉尔急了,连忙请求戴高乐的自由法国军队,前往利比亚参加作战。
这个时候的戴高乐在政治上已经非常成熟。他十分清楚,离开苏联战胜德国,解放法国,无疑是“痴人说梦”;但不能战胜德国,解放法国,他的一切政治梦想也将化为泡影。特别是遭受来自美、英两国的排挤,苏联的支持,更显得无比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