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比伦”行动为何被称为教科书班的历史战例?

春光倾人

当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对日本使用了两颗原子弹后,使得原子弹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很多国家都开始依靠研究原子弹来彰显自己的国力。然而这种极具杀伤力的武器不应该让太多的国家拥有的,因为那样就会造成地球危机。1975年,伊拉克开始研制核武器,以色列的摩萨德预计伊拉克在1981年底将会研制成功。为了遏制伊拉克的研究,于是“巴比伦”行动便展开了。

“巴比伦”行动为何被称为教科书班的历史战例?

要消除伊拉克对自己的核威慑,必须将其彻底摧毁。为实施这一冒险的军事行动,以色列进行了周密的计划和严格的训练,制定了代号“巴比伦行动”的作战计划,抽调了14架当时以军最先进的战机,共计6架F—15、8架F—16,精心挑选了24名一流的飞行员,由一名上校担任指挥官,组成空中突击队。

为了增强飞行员作战能力,他们进行了长距离极限训练。在内盖夫沙漠地区上空进行难度极大的密集编队训练和长时间超低空飞行训练。为确保一次命中目标,以色列空军反复进行了模拟轰炸,专门搭建了与核反应堆比例一致的假目标进行实战训练,确保打击万无一失。

“巴比伦”行动为何被称为教科书班的历史战例?

1981年6月7日(星期日)下午4时,战机从以色列埃齐翁军用机场起飞。机群空中编队后,沿沙特、约旦边境地区的起伏地带进行超低空飞行,并保持无线电静默,以图避开地面雷达的探测。只是在飞越几个预定坐标时,由领队向基地发回暗语“黄沙丘”,表示一切顺利。当编队机群沿沙特-约旦边境飞行时,被沙特雷达发现。沙特方面命令编队报明其身份,以军飞行员用极流利的阿拉伯语回答:“约旦空军,例行训练。”由于以军战机全部涂上了约旦空军标志,沙特人员信以为真。当约旦雷达站发现时,由于以色列机群以密集编队飞行,在雷达屏幕上呈现出一个大的模糊亮点,很像一架大型民用客机,以色列飞行员又用国际民航常用的英语回答:“民航班机”又一次蒙混过关。

“巴比伦”行动为何被称为教科书班的历史战例?

5时30分,即将抵近目标。以色列飞机发现了座落在巴格达附近的核反应堆,目标三面筑有一道马蹄形土堤,四周部署有密集的高炮和地空导弹。进入轰炸航线前,6架F—15战机跃升进行空中掩护,8架F—16爬升到大约610米高度开始突击目标。第一架F—16投放下来的精确制导炸弹,炸穿了混凝土结构的反应堆圆形穹顶。其余飞机依次单机跟进,将炸弹投进了被炸开的缺口,准确的命中了目标。整个袭击历时仅两分钟。

伊拉克核反应堆的圆形穹顶彻底坍塌,中心大楼被夷为平地,工厂厂房成为一片废墟,另外两座辅助建筑也遭到严重破坏,核反应堆被彻底摧毁。袭击过程中,目标周围的高炮发射了大量炮弹,但均未命中。伊拉克防空导弹没有来得及做任何反应,巴格达附近的战斗机也没有一架起飞拦截。以色列机群完成偷袭任务后直线返航安全着陆。

“巴比伦”行动为何被称为教科书班的历史战例?

这就是以色列军方蓄谋已久的“巴比伦“行动,该行动取得“完全的成功”。彻底摧毁伊拉克的核反应堆,并使伊拉克在有限的时间内无法恢复核能力。以军14架飞机编队飞行,长途奔袭,精确投弹命中目标,往返两千多千米,顺利安全返航。而伊拉克的歼击机根本未及起飞迎战,此次作战胜利,引得举世关注。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成为世界各国军队教科书上的经典战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