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历史上的君王为何喜欢起绰号?起绰号有什么用?
我是疯的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对于君王,长辈讲究其忌讳,史料中会一定程度的掩盖帝王的负面形象,就连名字也是不能出现跟君主一样的名字,包括和自己的先辈也不能出现名字重复的现象。中国有“尊上”的传统,但是在欧洲地区却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在欧洲君主们的名字不仅大量重复,而且还非常喜欢给这些君主取绰号,而这些绰号既有推崇、美化也有表示讥讽的意思,最关键的是这些绰号都是得到史学家承认的,被写进史书里的,这的确是欧洲历史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今天我就给大家说一说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一、关于欧洲君主取名这件事
中国在取名字这件事上尤其讲究,不仅要寓意美好,还要有特殊含义,另一方面也要避免名字中不能出现和先辈以及君主重复的现象,这叫避讳。譬如司马炎建立晋朝后,追封司马昭为文帝,为了避讳把王昭君的名字改为王明君,这种因“避讳”而改名的情况在中国历史上应该说是十分常见的。
而在欧洲历史上却并不存在这样的现象,倘若说中国人把对祖先的崇拜转化为敬畏和隐秘,那么欧洲人则把对祖先的崇拜转化为了追随和模仿,这首先体现在名字上。欧洲人取名比较随意,所以很喜欢借用别人的名字,尤其是那些著名人物的名字。
于是我们在了解欧洲历史的时候就会发现:叫查理一世的君主分别是四个国家的君主,叫查理二世的也分别是四个国家的君主,除了苏格兰、英格兰及爱尔兰国王查理一世是查理二世的父亲以外,其它几个查理之间则完全没有任何血缘关系。
这就是欧洲历史上非常让人头疼的名字重复现象,在这许多个“查理”之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查理大帝,他是神圣罗马帝国的奠基人,查理曼帝国的开创者,还有一个外号叫“欧洲之父”,红桃K上面的人物就是他。所以自此以后,“查理”就成为了一个十分热门的名字候选。
此外还有什么亨利、威廉、爱德华……这些名字在欧洲的使用率都特别的高。史学家为了区分这些君主,所以就按照他们即位的先后顺序,先即位的就叫查理一世,第二个即位的查理就叫二世……以此类推,标准是即位的顺序,而不是血缘。
除了这种方法,取绰号也是区分他们的一个不错方法,所以大家会发现很多欧洲君主都有绰号,这个绰号的作用有点类似于中国的谥号,它既是对一个君主功业的评价,也是对他言行的总结,或者对他的一种讥讽,所以给这些君主取绰号也成为区分他们一个有效手段。
譬如叫亨利二世的就有好几个,但是这几个亨利二世也都有自己的绰号,譬如有的绰号叫“短斗篷亨利”、有的绰号叫“强辩者”、有的叫“小亨利”、有的叫“圣亨利”,有绰号的好处就是一说就知道是谁,但光说亨利二世难免就让人犯糊涂了。
二、取绰号的几种方式和作用
中国人也喜欢取绰号,但是这种绰号一般带有一些恶搞和讥讽的意思,譬如一个人很瘦,大家就叫他“瘦猴”,一个很黑,大家都叫他“小黑”。绰号具有一些非正式的指向性代称,但是在欧洲取绰号却是相当正经的一件事,因为这关乎他们的名声和荣誉。
欧洲人给君主取绰号分为很多类,第一类绰号具有一些政治色彩,能够从绰号中看出这个君主的一些能力和功绩,在此基础上它又分为赞扬和贬低两个小类。
1066年诺曼底公爵威廉一世征服了英格兰,从此在英格兰开启了诺曼王朝的统治,于是威廉一世就得了一个“征服者”的绰号,表示他对英格兰的征服和丰功伟业。有绰号的好处就是,欧洲有六个叫威廉一世的君主,但并不是每个威廉一世都是征服者,所以一提到“征服者”威廉一世,大家都知道是指诺曼底公爵。
另外由于威廉一世是私生子,所以他又有一个外号叫“私生子威廉”,这就属于贬义了,带有讥讽的色彩,而上一个绰号则是赞美了。而另一个英格兰君主爱德华一世有一个外号叫“苏格兰之锤”,这是带有贬义的绰号,因为他血腥镇压了苏格兰起义。所以这个绰号带有很明显的贬低和厌恶的色彩。
综上所述,第一类绰号主要是用来表现君主的政绩,有好评,也有差评,列举如下:
好评类:路易十四(太阳王)、查理七世(胜利者查理)、路易十一(法兰西领土的凑合者、万能蜘蛛)、亨利四世(贤明王亨利);
差评类:伊凡四世(恐怖的伊凡)、玛丽一世(血腥玛丽)、查理三世(糊涂查理)、约翰一世(失地王)、亨利八世(王冠蠢驴);
而第二类欧洲君主绰号的范围则比较广泛,主要是因为君主的一些言行举止,人物事迹而得名。
譬如亨利一世原来是萨克森公爵,当年他当选公爵的时候,人们跑去通知他,而他正在捕鸟,于是就得了一个“捕鸟者”的绰号。又譬如英格兰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君主爱德华因为信仰基督教,十分的虔诚,所以得了一个“忏悔者爱德华”的绰号。
而像著名的英格兰国王理查一世因为作战勇猛,所以得了一个绰号“狮心王”,像法兰西国王腓力三世虽然性格软弱,但是骑马打仗很行,所以得了一个“勇敢者”的外号……第二类欧洲君主的绰号主要是体现君主的性格、信仰方面。
举一些例子:约翰二世(好人约翰)、路易一世(虔诚者)、查理五世(明智者)、路易十五(被喜爱者)、伊莎贝拉王后(法兰西母狼)、伊凡一世(钱袋子)、伊丽莎白一世一辈子没有嫁人,所以绰号就叫“童贞女王”;
综上所述,这些都是基于这些君主的人物事迹,个人言行而得到的绰号。
第三类君主绰号则主要集中在人物形象之上,由于每个君主的身高相貌都不一样,所以就有了不同的绰号。
譬如丕平三世长得矮,所以就叫他“矮子丕平”,腓力五世长得高,外号“高个子”,爱德华一世除了拥有“苏格兰之锤”的绰号,因为他有一双大长腿,所以又叫他“长腿爱德华”,查理二世头发较少就叫“秃头查理”,他的儿子路易二世因为结巴,于是就叫“口吃路易”,查理三世因为比较胖,就叫“胖子查理”。
查理四世长的帅气,所以就叫“美男子”,腓力四世也因为长相帅气,绰号“美男子腓力”,腓特烈一世因为胡子是红色的,所以叫他“红胡子”,路易三世十八岁的时候病死,所以叫他“孩童路易”。
综上所述,这些都是拿君主的体貌特征来取绰号,而这些绰号的好处就是基本上能够让人立马就能想到他是谁,这在欧洲君主名字重复严重的情况下,确实是区分他们的一代手段和方式。不过中世纪以后,给欧洲君主取绰号的现象就少了很多,这是因为中世纪以后各国君主的王权都进入一个无比鼎盛和强大的阶段,再加上人们的文化水平提高,所以也就不再轻易地给君主取外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