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御医风险那么大 为什么收入却比太监低?
最真实的你
说到古代的御医,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应该就是很多古装剧当中的那些,在主角生病的时候被人叫过来给人看病的那些御医吧,而且御医似乎真的很不好当,动不动就因为治不好病而要被皇帝拉出去砍了,十分受气,却又实在是不敢跟皇帝作对。可能很多人都觉得,当太医就是因为工资高,不然的话那么危险,风险系数那么高,还要处处受气,结果工钱还不高的话,谁还愿意去当御医呢?但是真实情况真的是这样的吗?古代御医真的有这么好的待遇吗?为什么说其实御医的收入比宫里的太监还要低呢?
古代的医生俗称御医,御医并不好当,伴君如伴虎不说,薪水比太监还低。薪资待遇方面,太医院的院使月银三两,左右院判、七品御医均月银二两二钱,吏目、医士月银一两五钱(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二百五十)。雍正元年(1723年)规定:医士月给公费饭银一两五钱、米九斗。而一个普通太监月银二两,可见御医的俸银是偏低的。
清朝比明朝尝药更为严格:一器由御医、院判、内监依次尝药;另一器进御。
清太医院初设在北京正阳门内东江米巷,今东交民巷西口路北附近。太医院大门悬挂“太医院”匾。大门前左为“土地祠”,右为“听差处”。太医院有大堂五间,悬挂康熙帝御赐名医黄运的诗文:“神圣岂能再,调方最近情。存诚慎药性,仁术尽平生。”医生讲求“诚慎仁术”四字。大堂左侧南厅,是御医办公厅堂,右侧为北厅。后为先医庙,供奉伏羲、神农、黄帝的塑像,有康熙帝御书“永济群生”匾。先医庙里有铜人像,庙外有药王庙,庙连接大堂的是二堂、三堂。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辛丑条约》后,东交民巷被划为外国驻华使领馆区。翌年,太医院迁到新建衙署,在今地安门东大街113号院,大堂东西3间,进深3间,现基本保存。东院为药房。今前院有28户居民,后院为五中分校使用。太医院在宫内上驷院北设有待诊、休息的处所,旧称“他坦”,又作“塌潭”,为满语音译,汉意是“住屋、住所”。岁月流逝,现已无存。
1.给皇帝看病的不一定是御医
明清的太医院,兼具卫生部、总医院、医学院和保健局四种功能。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五月,康熙帝因患疟疾,服用法国传教士洪若翰等进的金鸡纳霜(奎宁)而病愈。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九月初四,法国驻华公使馆多德福医生曾为光绪帝诊病开药。不过,太医院始终是以中医中药为主。
御医职责主要有八项:侍直、进御、扈从、奉差、储药、祭先医、诊视狱囚、施药等。其侍直,各以专科,分班轮值,在宫中称宫直,在外廷称六直。宫直在御药房及各宫外班房值班,六直在外直房(如畅春园、圆明园)值班。扈从,皇帝出巡,御医或奉旨点用,或按班轮值,都给夫马、车辆装载药材,还给账房需用等物。此外,王府、公主府、文武大臣等,太医也奉旨前往诊病。太医还给监狱囚犯、瘟疫患者等治病。所以,御医不一定都能给皇帝看病,给皇帝看病的也不一定都是御医。
2.御医怎么当
——想晋升,等六年
考选迁转太医院的御医,来自全国各地,从民间医生以及举人、贡生等有职衔的人中,挑选精通医理、情愿为宫中效力的人,量才录用。如康熙年间,北京同仁堂创始人乐显扬曾任太医院吏目一职,其子凤鸣承袭父业。雍正年间,同仁堂供奉御药房的宫廷药材,前后八代,一百八十八年。太医院还设有教习厅,培养医务人才。经历六个寒暑,考试合格,才能录用为医士或医生(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一千一百五)。他们的晋升规则是,六年考试一次,成绩合格,没有差错,一次升补。考试受八股文影响,如一次考题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还看重书法。太医开药方,要字迹端好。这项人事录用和晋升制度的优长是:第一,将考选、迁转限制在院内,调出、调入均少,利于人才队伍稳定;第二,御医、吏目、医士等采取考试方式选拔,择优录用,利于业务水平提升。
3.古代御医薪资待遇低
——医士月薪不如太监
薪资待遇方面,太医院的院使月银三两,左右院判、七品御医均月银二两二钱,吏目、医士月银一两五钱(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二百五十)。雍正元年(1723年)规定:医士月给公费饭银一两五钱、米九斗。而一个普通太监月银二两,可见御医的俸银是偏低的。
4.会诊、尝药、备案
——皇帝看病步骤多
御医治病方面,据《明史·职官志》记载,给皇帝看病有“六要”:一要组成班子,院使、御医和内臣三方共责,相互监督。二要会诊,共同诊断。三要共同选药,联名封记药剂。四要共同监视煎药。五要共同尝药,就是每二剂合为一,煎熟,分作二器,一份御医、内臣先尝,一份进御。清朝比明朝尝药更为严格:一器由御医、院判、内监依次尝药;另一器进御。六要将脉案方剂存档备查。
药房设药库储存药材。药材按定例给价,由药商采办。内药房医生切造炮制。清宫药房名目繁多,如御药房、寿药房、东药房、西药房、内药房、外药房、乾清宫药房、武英殿露房、长春宫药房、永和宫药房等,有储药、煎药、配制药品等职能。
名医多非御医,御医也多非名医。清代医学,重于考据,没有解剖学。康熙帝的人体解剖学著作,尚不能出版,遑论他人?名医王清任夜间解剖死刑者尸体,参证兽畜,著《医林改错》,为中国人体解剖学开山之作。后唐宗海推广发挥,著《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两人之开悟,皆足以启后者。”
5.御医行业风险高
——伴君如伴虎
虽然御医在宫中享受着荣华富贵,但是他们的工作也是十分危险的,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在皇帝身边做事,稍微有一点点失误,都有可能丢掉小命。而且在古代男女授受不亲,那么御医怎样给皇帝的女人看病呢?
据介绍,御医在给皇帝的女人看病的时候规定十分严厉,御医不能手触手地给后妃们诊脉,只能把一根丝线由太监递到挂着帷帐的房间里,系在后妃们的手腕上,另一头留在屋外御医的手里。但是这样往往会影响诊断,但万一误诊,御医们又会有脑袋落地的危险。
据了解,实际上系与不系都不能通过丝线切得脉象,御医们在这里只不过走了一个形式而已。他们知道要给嫔妃们看病,事先已经千方百计地通过贿赂贴身太监和宫女,把病情了解得一清二楚,此刻诊脉,只是在静思默想着如何下药。
就有这个一个故事,清朝末年,有一次慈禧太后患病卧床,让一名陈姓御医为其诊治。于是,陈御医牵线切脉,诊病开方。他叫宫女将一根彩色丝线的一端拴在太后的手腕上,陈御医牵着另一端隔着帷帐为慈禧太后切脉开药方。慈禧太后连续服了几剂,没想到药到病除,不禁大喜,亲赐“妙手回春”金字匾额给陈御医。其实是陈御医事先用重金贿赂了宫女和太监,切脉之前得知太后三天前因贪食田螺肉而引起消化不良的内情,经一番假戏真做,骗得慈禧太后的信任。
综上种种,御医牵线切脉是假,他们都事先买通了宫女和太监是真。因为神医再神,还不至于神到牵线切脉的地步。还有就是这个故事虽然有些传奇的意味,但从中不难看出,古代御医为皇帝和嫔妃看病的窘境和自身生存的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