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墓笔记中战国帛书真的存在吗?现如今在哪里?

籿銕殘惢

看过《盗墓笔记》的人一定都对战国帛书这个名字很熟悉吧。战国帛书可以说是《盗墓笔记》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线索了。它可以说是贯穿起了整部书的故事,而主角也是根据战国帛书的种种线索经历了一系列的探险故事。很多人可能觉得小说当中的战国帛书应该只是作者虚构出来的一个东西,但是如果说战国帛书其实真的存在,你会相信吗?究竟小说里的战国帛书到底存不存在?他讲的又是一件什么样的物品呢?如果战国帛书真的存在的话,那么现在又究竟在什么地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为大家解密看看吧。

盗墓笔记中战国帛书真的存在吗?现如今在哪里?

1.盗墓笔记中的战国帛书

在战国时期,有一种用帛作为书写材料的书体——帛书,帛是白色的丝织品,汉代总称丝织品为帛或缯,或合称缯帛,所以帛书也叫缯书。中国目前现存最早的帛画是20世纪30年代在长沙的楚墓中发现的。近些年又出土了大批的竹木简。

如1951年湖南长沙五里碑,1954年长沙仰天湖古墓,1954年长沙杨家湾古墓,1957年河南信阳台古墓,1975年湖北云梦睡地秦墓,1980年四川青川郝家坪土墓,发掘了大量的战国时代的竹木简。另外还有1942年长沙楚墓出土帛书(1945年流入美国),又山西侯马盟书等。无论是写在竹木简还是丝织品上的书体,都是战国时代的手迹。这些简与波帛书墨迹,不仅是珍贵的文物,尤其对于研究书法史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

四帛书又称楚缯书,内容共分三部分分,即天象、灾变、四时运转和月令禁忌,其内容丰富庞杂,不仅载录了楚地流传的神话传说和风俗,而且还包含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等方面的思想。在文字的四周绘的12个怪异的神像,帛书四角有用青红白黑四色描绘的树木。

上文中所提到的战国帛书在《盗墓笔记》第五部-蛇沼鬼城-第十章 裘德考 一章中被提及,由吴邪家族前人盗出,并被美国教士裘德考骗走,这个裘德考即上文中所提及的教士考克斯,原文为:“三叔嘴里的那个传教士当时的名字,叫做考克斯·亨德烈,中文名叫做裘德考,在长沙的教会学校工作,是国民党时期随着当时的东进潮来中国的美国人之一。”

盗墓笔记中战国帛书真的存在吗?现如今在哪里?

2.历史上真有战国帛书吗

那位充满神秘色彩的大人物—周穆王,是西周昭王之子,西周第五任天子,名叫姬满,其生平极具传奇色彩。

周穆王是西周时期的成吉思汗。他两次攻伐犬戎,西征甘肃新疆一带,并在昆仑遇到了西王母国。徐国趁国中空虚发起变乱,周穆王又率兵平叛,向东攻打徐国,随后又继续南征。《太平御览》卷七四引《抱朴子》:“周穆王南征,一军尽化。君子为猿为鹤,小人为虫为沙。”周穆王所率军队可谓是所向披靡,无坚不摧,所开辟之疆土,可谓空前。

周穆王是西周时期的汉武大帝。他常年举兵,东征西讨,大量损耗了祖辈们积攒的财富,以至于朝堂空虚,国库亏损,导致周朝由极盛时期逐渐向衰落转变。

周穆王还是西周时期的徐霞客,游历天下名山大川,留下神话一般的游记。不同的是徐霞客只是个驴友,而周穆王则是乘坐着八骏之车,身后跟随千军万马,浩浩荡荡。

西晋太康二年(281年),汲郡有个叫做不准(fou biao)的人,带领几个盗墓贼,挖开了战国时期魏国的第六任国君魏安厘王的坟墓,并从中发现了一批竹简。这些竹简记载着周穆王当年游行天下,东征西讨的故事,是为《穆天子传》。后世文人对其加以传播和批注,《穆天子传》所记之事得以流传。

盗墓笔记中战国帛书真的存在吗?现如今在哪里?

3.战国帛书记载了什么

这与《盗墓笔记》中所说,几个长沙几个土夫子从一个古墓中偶然发现了战国帛书,这情节是何等的相似?只不过汲冢在河南,《盗墓》在湖南;《穆天子传》为竹简,《盗墓》为帛书。《盗墓》中所说的“青铜门”为什么不是木头门、石头门,为什么非要是青铜门?因为周穆王时期属于青铜时代,那个时代人类物质文明的标志就是青铜器!

周穆王与西王母的相遇,说来极富神话色彩。《山海经》中对于西王母的描述是“其状如人,豹尾虎齿,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其实西王母是居住于西域的一个部落首领,其统辖的西王母国是一个古老的奴隶制国家。

当周穆王坐着战车一路西征,便不可避免地遇到了西王母以及她的军队。且不论双方战况如何,周穆王的神武英姿一定是博得了西王母的青睐,所以才会邀请他去瑶池做客。不妨脑补一下当时的情景。双方把盏言欢,一番觥筹交错之后,已是酒至半酣。西王母招来的美女翩翩起舞,穆天子借着酒意随性而歌,好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情正浓时,西周国内传来徐国叛乱的消息,周穆王不得不与西王母作别,赶回国内平叛。西王母泪眼婆娑,依依不舍地看着穆天子乘坐八骏战车绝尘而去。

周穆王继位之时已是半百,其在位时间长达五十五年之久,由此推算出周穆王一生活了一百零五岁。距今三千年前,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医疗技术条件,周穆王能够长命百岁,或许真的是因为吃了西王母的蟠桃,喝了瑶台的玉露琼浆,从西王母那里得到了长寿秘方和仙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