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曾经在瑞典买了一小岛 如今小岛怎样?
痴人梦语
清朝末期,当时的社会可以说是处于巨大的动荡之中,各方势力都想要维护自己的统治,但是却又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很多的矛盾,导致当时政局非常的不稳定。而戊戌变法可以说是一件令人瞩目的事情了,只是这样一件或许会改变社会命运的事情,最终却还是失败了,而就在失败之后,康有为斥巨资在瑞典买了一座小岛,这是真的吗?这座小岛现如今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1.康有为岛简介
康有为岛, 又名(饭店岛Restaurangholmen)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东南面的富人区海滨小镇沙丘巴登,是康有为在戊戌变法失败后赴瑞典购置的。
1898年“帝党”遭“后党”镇压后,康有为开始逃亡。1904年,康有为来到北欧的瑞典,立刻被这里的风情所吸引。在游记中,他在赞美瑞典的风景时写道:“瑞典百千万亿岛,楼台无数月明中……岛外有湖湖外岛,山中为市市中山……欲徙宅居之。”他买下斯德哥尔摩东南沿海的沙丘巴登(意为盐湖浴场)地区的一座小岛,并在岛上建起中国式的园林,取名“北海草堂”。直到1907年,他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在瑞典期间,康有为走访了不少城乡,参观了监狱和贫民窟,闲暇时到歌剧院、皇宫和公园走走。而给他印象最深的是,斯德哥尔摩的露天博物馆斯坎森,他译为“思间慎”。100多年过去了,康有为岛上的“北海草堂”,在波罗的海寒风的侵蚀下早已湮没难寻了,但当地的华人仍习惯把该岛称之为“康有为岛”。
2.康有为岛现在怎么样了
康有为1858年出生于广东的一个官僚地主家庭,叔祖康国器还曾镇压过太平天国运动,祖父和父亲也是朝廷官员,可谓是“既有权,又有势”。康有为从小脑袋就灵光,不仅喜欢读书,还喜欢搞钱。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赶紧跑到了日本,可是他到了没多久,慈禧太后就告诉日本人,请他们不要收留康有为。于是,康有为只能跑到欧洲,开始他的“搞钱之旅”。
实际上,康有为这种“改革派”人士在西方十分受欢迎,居住在那里的华人华侨都称赞他是“英雄”。康有为灵光一闪,于是就打着营救光绪帝的旗号筹钱,由于他遍读史书,文学功底很强,口才更是他的一大特色,经过他的演讲后,很快便吸引来了一大群华人华侨。为此,康有为还成立了“保皇会”,专门用来吸纳爱国人士,还有他们的慷慨捐赠。
据史料记载,1899年7月,康有为在加拿大成立保皇会后,曾发表一声明:捐五千元以上者,破格封爵;捐万元以上的直接授予爵位,子孙可以袭封;能救皇帝的,平民百姓也可以当丞相。康有为以光绪帝之名,在国外封官许愿,再加上他有所谓的“衣带诏”,吸引了很多爱国人士前来捐款。张之洞曾说:康有为建立的保救皇帝公司,有60万现金,为了维持“跨国生意”,光发电报就用了10多万元。
然而,康有为不愧是传统的中国人,在国外也时时关注房源信息。他每到一个地方,就会看看当地的环境,遇到合适的房子就会买下,反正有保皇公司的资金,他也不怕买不起。周游各国之后,康有为发现瑞典是个好地方,不但风景独好,而且气候宜人,很是适合居住。于是,康有为花了2.8万克朗在瑞典买了一处叫“沙丘巴登岛”的小岛,并将其命名为“康有为岛”。
在那之后,康有为还在岛上建造了中国式园林,并取名为“北海草堂”,住了3年之后,康有为就再也没有来过。后来,由于“康有为岛”长期无人居住,大清也灭亡了,瑞典便将小岛收了回去,归国家所有。
3.康有为人物简介
康有为(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广东省广州府南海县丹灶苏村人,人称康南海,中国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康有为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光绪五年(1879年)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光绪十四年(1888年),康有为再一次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借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受阻未上达。光绪十七年(1891年)后在广州设立万木草堂,收徒讲学。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得知《马关条约》签订,联合1300多名举人上万言书,即“公车上书”。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开始进行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自称持有皇帝的衣带诏,组织保皇会,鼓吹开明专制,反对革命。辛亥革命后,作为保皇党领袖,他反对共和制,一直谋划溥仪复位。民国六年(1917年),康有为和张勋发动复辟,拥立溥仪登基,不久即在当时北洋政府总理段祺瑞的讨伐下宣告失败。康有为晚年始终宣称忠于清朝,溥仪被冯玉祥逐出紫禁城后,他曾亲往天津,到溥仪居住的静园觐见探望。民国十六年(1927年)病逝于青岛。康有为作为晚清社会的活跃分子,在倡导维新运动时,体现了历史前进的方向。但后来,他与袁世凯成为复辟运动的精神领袖。康有为也是书法家,北京大学教授陈玉龙曾评价:“纵观20世纪中国书坛,真正凭深厚书法功力胜出,达力可扛鼎境界者,要数康有为、于右任、李志敏、沙孟海等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