斧声烛影究竟从何而起?历史上真有这回事吗?
抚你发端
宋朝时期,在赵匡胤身上最大的谜团,或许就是赵匡胤和赵光义的“斧声烛影”了吧。这段情节在民间流传的可以说是非常生动形象,但是毕竟在民间流传的时候,总是会加上人们的各种想象,所以经常会失去对真相的真实的了解。那么,民间流传甚广的斧声烛影的说法,究竟是从何而起,是谁提出来的?史书中有没有记载,历史上真的有这件事情吗?
1.斧声烛影简介
烛影斧声,也称斧声烛影,是指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壬午夜,太祖赵匡胤大病,召晋王赵光义议事(另有记载说,是召太祖第四子赵德芳进宫商议后事,被晋王知晓后未召进宫),左右不得闻。席间有人遥见得烛光下光义时而离席,有逊避之状,又听见太祖引柱斧戳地,并大声说:“好为之”(另有记载说“好做,好做”)。后晋王赵光义继位,史称太宗。
对此事件后世议论不一,一说光义谋害太祖篡位;又有说太后杜氏去世前与太祖、赵普立下“金匮之盟”,定下太祖去世后由其弟光义继位,所以当时只是太祖向晋王嘱咐后事,并不是赵光义行篡逆之事。
对此事件史料记载不一,争论一直存在。
另据记载,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赵匡胤病重,宋皇后派亲信王继恩召第四子赵德芳进宫,以便安排后事。宋太祖二弟赵光义早已窥伺帝位,收买王继恩为心腹。当他得知太祖病重,即与亲信程德玄在晋王府通宵等待消息。王继恩奉诏后并未去召太祖的第四子赵德芳,而是直接去通知赵光义。光义立即进宫,入宫后不等通报径自进入太祖的寝殿。王继恩回宫,宋皇后既问:“德芳来耶?”王继恩却说:“晋王至矣。”宋皇后见赵光义已到,大吃一惊!知道事有变故,而且已经无法挽回,只得以对皇帝称呼之一的“官家”称呼赵光义,乞求道:“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赵光义答道:“共保富贵,无忧也!”
2.斧声烛影是真是假
这段记载并非出自正史,而是出自野史《湘山野录》,并且是距离事件发生大约100年后,由僧人所写。
跟《湘山野录》同时期的另一本书,司马光写的《涑水纪闻》却记载,赵匡胤死那天晚上,弟弟赵光义根本不在宫里,后来是一名宦官偷偷跑去请他进宫主持大局,因此才占了继位先机。
由此可见,“斧声烛影”经不起推敲,也不能由此断定赵光义弑兄篡位。
实际上,跟现在人们对赵光义兄终弟及持怀疑态度不同,当初赵光义继位很顺利。虽然赵匡胤并没有留下遗诏指定继承人,但弟弟赵光义继承皇位也是有据可依的。
依据一
在五代十国时期,因乱世割据,在君位传立上,更多的考量是继承人的能力,而不是血脉传承,传位给弟、侄或者养子,而不传给亲子(包括幼年、成年)的现象屡见不鲜:
朱温有六个亲子在世,且大都成年,却一直想传位给养子朱友文;南吴两次传位是兄终弟及;南楚开国君主马殷“遗命诸子兄弟相继”(遗命让儿子们以兄终弟及的方式传立);后晋石敬瑭把皇位传给侄子,而不是亲儿子;吴越国主钱元环以子年幼(14岁)而欲择宗室长者为储君;吴越国主钱佐以子年幼而传位给弟弟钱倧;南平国君主高保融因为儿子年幼,而立弟弟高保勗为继位人,高保勖又传立保融之子。
赵匡胤在世时,南北尚未统一,所以皇位继承者一定要有能力,这就也不难理解为何他死后是弟弟继位,而不是儿子继位了。
依据二
另外,宋太宗赵光义继承皇位合法性的又一有力证据,是他亲王+开封尹的身份。五代时期向来不立太子,往往以亲王+京尹的身份确立储君,比如朱友文、李从荣、李从厚、石重贵、刘承训、柴荣。
宋初沿袭了这一制度,宋太宗赵光义、宋真宗赵恒,都是以亲王+开封尹的身份,作为皇储的。(宋真宗赵恒后来又被封为太子。)宋朝建立第二年,赵光义就被任命为开封尹。宰相赵普反对兄终弟及,曾经劝阻过赵匡胤,可惜没起作用(参见:赵普竟然极力反对宋太宗即位?两人积怨颇深!)。
后来赵普被免去了宰相之位,而他罢相3个月后,赵匡胤就封弟弟赵光义为晋王。
赵匡胤去世时,弟弟赵光义是亲王+开封尹的身份,而赵匡胤对自己的两个儿子呢,别说亲王,连郡王都没封。这无异于赵匡胤向世人宣布弟弟赵光义的皇储地位。
虽然赵匡胤的死很蹊跷,但赵光义的“皇储”身份是早就摆在那儿的,所以在当时他登基也就名正言顺了。不过,后来的“金匮之盟”,就显得有些扯了。
3.斧声烛影从何而起
不过很多人听到“斧声烛影”很可能就会想到这样的情景:赵光义拿着斧头砍向赵匡胤,烛光正好把这个影子映到了窗户上。甚至一些小说也是这般描写,但实际上事情并不是这样的。
《宋史》对此事讳莫如深,只简单的写了一句“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殡于殿西阶。”要了解事情经过还得看别的记载,《宋史纪事本末》就有此事的经过:左右皆不得闻,但遥烛影下晋王时或离席,若有逊避之状。既而上引柱斧戳地大声谓晋王曰:好为之,俄尔帝崩时漏下四鼓矣。
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斧声并不是赵光义拿斧头发出的声音,而是赵匡胤拿柱斧戳地的声音。柱斧是啥玩意?有人说是拂尘,有人说是拐杖,也有说法说是仪式用的水晶柱,反正不是行凶的武器。烛影才是讲的赵光义,烛影下赵光义有离席退避的样子。
所以“斧声烛影”的经过就是赵匡胤召赵光义议事,因为只有他们两个人在场,没人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只看到赵光义有离席退避的情景,还听到赵匡胤用柱斧戳地后大声对赵光义说“好为之”,之后赵匡胤就驾崩了。
那怎么传出的赵光义弑兄篡位的说法呢?因为赵匡胤死后的样子像是毒杀,《续湘山野录》记载“玉色莹然如出汤沐”。而更糟糕的是赵光义有用毒的前科,孟昶的暴病身亡,李煜的离奇逝世,吴越国王钱俶的突然辞世,都有着赵光义用毒的影子。
但也有一种可能,赵光义并没有毒光赵匡胤,因为他们老赵家可能有什么遗传病,因为了除了赵构之外,宋朝14位成年皇帝没一个能活过60的,赵匡胤50岁突然暴毙似乎也挺正常。但赵光义的继位是不是合法呢?也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说赵光义不合法,因为赵匡胤在死之前已经有了太子,并且开始大力培养太子赵德芳,看这样子,显然是不会把皇位传给赵光义的。那赵光义的上位当然是篡位。
还有一种说法是存在着金匮之盟,也就是赵家两兄弟的母亲,杜太后死前立下约定建议赵匡胤死后要传位给赵光义。虽然看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也不是没有原因。为什么呢?主要还是五代十国中的乱象留下的记忆太深刻,武将叛乱太过频繁了。
虽然赵匡胤怀酒释兵权,但又哪能确保万无一失呢,所以在削弱其它武将的权力时,并没有削弱赵光义,这就是给他们宋家留的后手,防止他的突然暴毙导致主少国疑,又冒出一个陈桥兵变取代宋家江山。不过等到赵德芳成年国体无忧之后,赵光义也已经尾大不掉,最终登上了皇位。
“斧声烛影”已经过去了一千多年,事情的经过已经泯灭在历史之中,真相到底是怎么只能任人猜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