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秀才、举人、进士 分别相当于现在什么学历?

抚你发端

古代的科举考试,第一名状元自然是备受瞩目的,但是科举毕竟诞生的并非只有状元一个人,而且状元也不是一次就能考上的,在那之前还有很多次的考试,分别诞生的有秀才、举人、进士等,每一次等级不同的考试出来的等级也是不同的。那么,古代科举考试当中出现的秀才、举人、进士,这些分别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历呢?

古代的秀才、举人、进士,分别相当于现在什么学历?

古代科举不能与现代学历来对标,如果把古代的秀才、举人、进士来对标现在的高中生、大学生、研究生的话,那真是太小瞧古代的科举制度了。古代考上功名是改变命运、提升阶级的大事,而现在学生们,毕业以后拿着微薄的工资,还得为房子背上几十年的贷款,两者完全不是一个档次。

古代文盲率比如今高多了,以认识几十个字就算过了识字的标准,建国初期统计的文盲率高达百分之八十多,古代封建王朝的文盲率约在百分之九十以上,一个村也难出一个识字的人。这里笔者以清朝为例对比古代科举士子与现代社会。整个清朝268年(清军入关后开始算起),考中秀才的也不过46万,而今天最高学历的研究生,每年录取人数都有60万~70万。

古代的秀才、举人、进士,分别相当于现在什么学历?

如今得益于社交软件,我们能够一窥上层社会的生活。但在古代社会,一个农民很可能一辈子没有去过县城,夸张点的连村子附近几十里外的地方也没去过。他们对其他阶层的生活没有概念,认识最厉害的人物可能就是村里的地主,所以经常会有“皇帝用金锄头耕地”这种滑稽的言论。这一类人在古代是最普遍的,我们现在大部分人,如果生活在古代大概就是这些人中的一员。

科举的最低一级考试就是童生试,虽然叫童生,但考到五六十岁也考不上的也大有人在。考场一般在各地县府,由各省学政(相当于教育厅厅长)负责。考试一共三场,县试、府试、院试,考过了前两场就可以被称作童生,整个清朝考上童生的人数也就200多万人。如果又考过了第三场院试,那就是考中了秀才,有了最低级的功名。成为了最低级的士大夫,能够进入县学学习。秀才享有一些特权,比如可以免税免徭役,见到官员你可以不用跪拜,犯了事也不能对你用刑,在一般乡镇里秀才都是数得上的人物了。考上了秀才,就相当是现在镇里的实力人物了,《武林外传》中吕秀才如果真的考上了秀才,结果还能混的那么惨也算是不容易了。

古代的秀才、举人、进士,分别相当于现在什么学历?

童生试之上就是乡试,乡试可不是在乡里考,而是在各省的省会考试,考中秀才才有资格参加乡试。乡试的考官是由皇帝委派,考中乡试就被称为举人,乡试的第一名叫做解元。举人是可以做官的,一旦中举可以说是彻底改变人生轨迹了。整个清朝举人一共十五万,一个县也难出一个举人,中举后省里会派人到你家通知。在《儒林外史》中,范进知道自己中举之后直接高兴疯了,他的老丈人胡屠户之前对范进百般侮辱。等范进中举以后就称范进是“文曲星下凡”,举人的社会地位可见一斑。举人一般都在地方任职,一般都能在县里混个官职像县丞、主薄(县局级)运气好点的退休之前能升到县令,与现在县委书记差不多。

科举最高的功名就是进士了,进士对普通百姓来说只存在于传说里。考中举人后先要入京进行会试,会试通过的人被称为贡士,贡士才有机会成为进士。现在电视剧里面的借盘缠进京赶考的故事在古代基本不可能发生,因为进京赶考的士子要是缺钱的话,地方富豪会主动送上大把的银子。成为贡士后参加皇帝亲自主考的殿试,殿试每三年一次,整个清朝268年一共录取26000多人,平均每年不到一百人。

古代的秀才、举人、进士,分别相当于现在什么学历?

进士上任最差的待遇就是去地方当县令,而举人必须努力几十年才能混的到这个位置。进士即使混的再差,退休前在地方当知府(市委书记)也没有任何问题,有点能力的混到布政使(省长)或是巡抚(省委书记)也不难,能力再强一点的还能进入中央当各部尚书、侍郎(副国级)甚至担任首辅、军机大臣(正国级)。

这样一对比,我想大家应该都能看到古代科举制度和现在的学历有多大的区别了,古人说了几千年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可不是瞎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