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昌是如何将西岐打造成为了天下第一强国?
浮沉未央
说起西岐,看过《封神演义》的小伙伴们肯定不会陌生。要想要西岐变得强大,首先必须要有一个长远且可行的治国方略。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西岐之所以能够强大,最终击败商朝,其功勋首推姜子牙。事实上,姜子牙的功劳再大,也不过是人臣。他有再好的建议,也好身为君主的姬昌、姬发能够采纳。因此,姬昌才是奠定西岐强大之路的关键人物。那么,姬昌归国之后,制定了怎样一条发展壮大之路呢?
姬昌告诉百官:“孤既归国,当以化行俗美为先,民丰物阜为务,则百姓自受安康,孤与卿等共享太平。”
这句话中,其实就包含着姬昌治国的核心思想:力行教化,以礼治国。
只是,所谓“教化”,即精神文明建设是个非常虚的东西。姬昌这位大圣人是如何化虚为实,让西岐万民时刻紧跟自己的步伐呢,最终将西岐打造成天下第一强国的呢?
姬昌一共用了三招:
其一、高举为百姓谋福利的旗帜。
和暴君纣王任性使气,时刻以自我为中心不同,姬昌常常在公众场合宣扬以民为重的先进思想,高举为百姓谋求福利的伟大旗帜,因此,在西岐百姓心中,姬昌拥有者无人可比的崇高地位。
姬昌归国后,首先兴建了一座宏伟建筑——灵台。
朝歌那纣王修建鹿台惹得天怒人怨,百姓逃离,可是,百姓听闻姬昌要修建灵台,纷纷放下手中农活,自觉前往帮助。
只因纣王建造鹿台,是为了自个享乐,姬昌修建鹿台,则是为西岐万民祈福,居住灵台之中,以先天神数为西岐趋吉避凶。
姬昌担心扰及百姓,于是向上大夫散宜生问策。散宜生提出:对于出工一事,不做统一规定,不愿来的,不予惩罚;愿意来的,每天给工钱一钱。
诏令一出,西岐百姓无不欢欣鼓舞。
在当下,按劳取酬,多劳多得的观念深入人心。在千百年前,朝廷与百姓之间哪里有这种观念。文王姬昌给做了事情的民夫工钱,在我们看来天经地义,可是,无论是商朝还是其他王朝,百姓给朝廷服劳役,无不是义务劳动,不但要出工出力,还要自带伙食。
在受惯了欺凌,做惯了奴隶的时代,奴隶主给点甜头,奴隶们自然无不感恩。
除了给工钱之外,姬昌的另一个高明举措——埋葬枯骨。
在建好灵台之后,姬昌下令在灵台之畔挖一个湖,以形成水火相济的风水宝局。百姓们在挖土时,挖出一副枯骨。
谁也不知道那枯骨是谁。那些百姓就把枯骨随意抛弃在路边。姬昌巡查工地时,看到了这一情景,急忙命人把枯骨捡齐,放在一个匣子中,选择一个高地,将其妥善安葬。
老百姓们一看文王如此,感动万分。他们说:“圣德之君,泽及枯骨,何况我等人民!”老大王姬昌对一副无名枯骨都能够施以仁德,妥善安葬,何况是对待麾下子民呢。
在百姓面前,身为西岐国主的姬昌,是一个时刻心系百姓,仁德慈爱的君王。这副面貌,当然不是姬昌的全部——姬昌食子,就是明证——只是,无论姬昌还有多少个面目,对于百姓来说,只要能善待他们,不去肆意欺凌,就已经足够。
其二、治理国家时将术与法结合。
姬昌在治理国家方面,颇有自身特色。
在《封神演义》中写了一个“画地为牢”的故事,鲜明地体现了姬昌的治国理念。
樵夫武吉担着一担柴火,到西岐城中贩卖。恰巧遇上姬昌前往灵台。前面武士喝道,武吉连忙退让躲闪。因街道狭窄,武吉特意把柴火换肩挑。一不小心,柴火滑落,扁担暴起,把旁边的一个叫做王相的士兵给当场打死。
见出了人命,现场一片慌乱。士兵们把武吉押到姬昌驾前。姬昌一番审问,最后判定武吉给姬昌偿命。
在古代,即便被判死刑,一般都不会即刻施行,而是拘押起来,等待秋天再行问斩。
西岐没有监牢。按照惯例,司法人员在一个角落画了一个圈圈,让武吉走入圈中。这圈圈就是牢房,武吉不得擅自离开,别人也不敢随便踏入。
为何一道圈圈,就可以让囚犯不逃跑吗?
这就要说起姬昌的特殊本领先天数了。
早在许多年前,西岐百姓就已经知晓,国主姬昌擅长演习先天数,可预测未来。任何跑出圈圈、擅自逃离的囚犯,最终都会被姬昌以先天数找到。一旦被抓捕回来,那些囚犯将受到更加严苛的惩罚。
凭着姬昌先天数的强大保证,西岐治安极好,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这种现象,随处可见。
后来,上大夫散宜生见樵夫武吉痛哭,说家中还有老母,乞求回家一趟安排后事。散宜生一来见武吉孝心可嘉,二来觉得有姬昌先天数做后盾,于是批准武吉先行回家,安排好后事之后再回来受刑。
最终,武吉一去不回。姬昌以先天数追踪,发现武吉已经跳崖而死,于是,追捕武吉一事就作罢。其实,武吉一直好好的活着。他得姜子牙帮助,以仙家秘法屏蔽了信号,姬昌查无可查。
只是,姜子牙只有一个,并且,他之所以出手,也是为了引来文王姬昌。就整个西岐来说,在姬昌术与法兼施的情况下,可谓百姓安康,人人守法。
其三、礼贤下士,招揽英才。
善待百姓,让西岐的崛起有了群众基础。术与法结合治国,让西岐万民行事有着明确的准则。
只是,西岐最为缺乏的,是一个文武兼备,尤其是在军事方面有着高超素养的统帅型人物。
为了找到这个人,姬昌下令招贤,并且派遣官员到各地收集民歌,了解民情,自己也多次出城,亲自查访。
最终,姬昌在渭水河畔找到了姜子牙。九十四岁的姬昌一见到八十岁的姜子牙,惊为天人,不但立刻任命姜子牙为丞相,并且举国相托,临终前还要儿子叫姜子牙为尚父。
姜子牙在朝歌的表现可谓窝囊之极。那个被马氏弃如敝履的姜子牙,为何会变成文王姬昌眼中一块宝呢?
原来,姬昌渭水得遇姜子牙,看似一场巧遇,其实是姜子牙苦心两年,精心安排的一个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