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明朝时期是如何处理倭寇战俘的?
浊酒尽余欢
丰臣秀吉,这个名字相信很多小伙伴们都比较耳熟了,这是日本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当丰臣秀吉将整个日本统一之后,他一直觉得日本这么个小地方会限制日本的发展,于是开始打着向外扩张的心思了。他的想法很简单,现实灭了朝鲜,然后再灭掉中国,再灭掉印度,最终建立亚洲境内最强大的帝国。说做就做,于是日本就发动了侵朝战争。而此时的中国正处于明朝万历年间,所以我们也把这场战争称为“万历朝鲜之役”。
当时丰田秀吉野心勃勃地率20万大军挥师朝鲜,很快朝鲜的首都汉城和陪都平壤就沦陷了,被撵得无路可走的朝鲜国王李昖只好求助于宗主国大明。那时候的万历皇帝从来都不上朝的,但在这件事情上破例了,经过和众大臣讨论,明白救援朝鲜就是在保护大明,于是乎,派辽东总兵李如松率4万大明精锐前去救援。
次年,大明和朝鲜的联军部队就收复了平壤,进而逼近汉城。日本方面见状开始了假装议和,这一谈就是整整四年。经过四年的休养生息,日本方面又开始嚣张了起来,再次入侵朝鲜,这一次,大明和朝鲜的联军没再给他们好果子吃,打得他们再一次哭爹喊娘。
再后来,丰田秀吉病死,日军提出议和被迫退出朝鲜,“万历朝鲜之役”历时7年终于取得了胜利。
在这场战争中,明军俘获了不少的日本战俘,除了在朝鲜当地杀掉的之外,剩下的都要按照流程来处理。明军将他们押解到北京紫禁城的午门前,各王公大臣文武百官分列两侧,万历皇帝亲自主持“献俘典礼”。
这种“献俘典礼”在明朝是非常隆重的,一般都是在战争胜利之后举行,以壮国威。
先是兵部尚书喊道:“献俘!”,然后鼓乐大作,礼炮轰鸣,文武百官纷纷起立,开始庆祝胜利。再接着是负责典礼的相关官员大喊一声:“行礼!”,命战俘全部趴在地上,等候发落。最后,刑部尚书再将事情的原委上奏皇帝,请皇帝下旨对战俘行刑。
万历皇帝大声说道:“拿去!”,一时间,传令官“拿去”的声音从高往低,从远往近逐渐蔓延开来。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拿去”并不是说在午门立马就要斩首了,午门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典礼场所,是绝对不允许出现斩首这样情况的。在嘉靖帝当政期间,打算追封自己的生父为帝,结果遭到了大臣们的抵制,100多号人在午门前哭谏阻挠,嘉靖很生气,下令施行廷杖,结果当场打死17人,所以民间这才有推出“午门斩首”的流言。事实上犯人斩首令有别地,必须押往柴市(今西四)或菜市等地刑场处决的。
当然了,这是题外话,不继续了。在皇帝说“拿去”之后,战俘便交给了刑部,除了“斩立决”之外,其余的战俘一律安排“秋后问斩”,当然了,也有会被释放了,主要是为了表达我大明对倭寇的征服。
在明史的记载中,日本人回国后,朝鲜的战患立马就解除了,但朝鲜和大明的损失也十分惨重,所以我们也不能算是胜利。但朝鲜很感恩宗主国明朝,后来明朝灭亡的消息传到朝鲜,举国震惊。
他们一致认为,正是抗倭救援朝鲜的义举才造成了明朝损失了大量的精锐和钱粮,进而在努尔哈赤一统女真部落时没能强力镇压,以致日后造成天大的祸患。这点,朝鲜是非常内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