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这个千年小村落的名字是如何而来的?
蘩花渃幕
潮汕是我国广州省的一个非常古老的地区,公元前195年西汉在秦时龙川县东边的地方建立了诸侯国,其国名叫做“南海国”。盐灶,被称为“澄海四枥假”之一,位于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境东北地区。“盐灶神欠拖”闻名于潮汕大地,因“拖老爷”被潮汕各地所熟悉,甚至因此而闻名全国。
宋末(约1270年),有 刘布袋 到“新港埠”今刘厝池一带创村。雍正五年(1570)村人李嵩德得中进士,受到皇上召见,皇帝问其家乡所产,李嵩德回答说:我的家乡地处海边,乡民多垒灶煮盐为业。雍正皇帝听了甚为欢喜,曰:“盐乃民生之本,朝廷税利之源,近海乡民多煮盐为业,此乃好事,卿之家乡就赐名盐灶吧。”从此,盐灶村流传至今。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2月12日,德国巴色城国外布道会(巴色会 Basel Mission)牧师黎力基(RudolphLechler)到盐灶传教,租港头乡佩兰书屋为会所。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英国长老会国外宣道会牧师宾为邻(Will—ianBurns)来盐灶传教,仍租旧址为礼拜堂。因所租之屋偏小,盐灶基督教徒林旗、林廉、林光裕等协同会友购得太平庙前李家地基一片建筑会所,光绪七年(1881年)建成。
1922年“八·二”风灾后重建新堂,1924年10月竣工,并灰塑“盐灶基督教会”匾额。
主堂分为三层,底层礼拜堂,建筑结构仿西方基督教堂型制。建筑面积420平方米,二、三层为钟楼、观海阁,附座为教会学校──至善小学、受灾儿童教养院、修士舍等,总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为潮汕最古老之基督教堂,也就是文明潮汕的盐灶中华基督教堂。
潮汕流传着一句俗语:“盐灶神欠拖”。
传说的是从前澄海区盐灶乡有一人外出经商,临走前,带牲礼到神庙里测前途,得到一吉签,于是满心高兴而去,结果却亏本而归。
这个人一气之下,将神像推倒在地,还不解恨,又用绳子套住神像在地上拖行。此后,他再出门经商,却是盈利而归。人们听到这消息,都纷纷效法,以拖神为乐。久而久之,便相沿成俗。
盐灶拖神习俗为潮汕特有,甚至因此而让澄海这个小村落闻名全国!
清初年间,有一位举子上京赶考,路过盐鸿官道。时遇霪雨霏霏,连日不开,要通过莲花山又不识路径。此地举目无亲,不知往何处投宿,不由彷徨瞻顾。凑巧盐灶巷头社村民林宗柏穿蓑衣戴竹笠肩荷锄头从山里走出来。林宗柏问明缘故,热情地邀请举子到他家留宿,—连几天供其饮食,殷勤招待。候至天气转晴,林宗柏—直送他走出莲花山区。
那位举子赴京应试,名登黄榜,皇诏钦赐其高官御史。—日,御史离京赴任,特意绕道盐灶到林宗柏家,答谢当日留宿之恩。当御史到林宗柏门口时,林宗柏赶忙跪见。御史将林宗柏扶起说:“我能有今日,也有你当初相助一份功劳。本官行色匆匆,未能备办厚礼馈赠,只好请你在我随行物担之中,任挑一(木盛)送你,聊表心意。”宗柏道过谢,依言随意选了—(木盛)。谁知揭开椭盖,里面唯有—面旗帜。宗柏不解此旗有何妙用。御史喜颜悦色地向林宗柏道贺说:“吉人自有天相,恭喜!恭喜!你得到这面旗名为御史旗,是皇上所赐,用它可以插旗圈地,纳为官田,供你终生享用。”说毕,便把御史旗授于林宗柏,并教他随意挑田,以旗插地为圈,圈里的田便是他的了。
此消息立即传遍四乡六里,各村农民都害怕田地被圈进去,于是村民们都飞奔到林宗柏家跪求勿圈他们的田地。林宗柏也是一个种田人,心地厚道,见情动了怜悯之心,只好领旗直向莲花山走去。时值盛夏,他走过独木桥,觉得口渴舌焦,便驻足把旗插在沟边,到沟里饮泉止渴。这时只听隆隆三声炮响。随行的鸣炮兵,把三支准备好的火铳脚点燃了。御史旗圈里的官田也就只有五亩山地。林宗柏抬头舒心一笑。村民们也为林宗柏不把大片良田圈为已有的事视为善举,万分感激。
从此,这个地方便叫拍铳桥。后来,村民们把原来的独木桥换成石板桥,并在石板一侧雕刻上三门火铳脚,永远铭志。
许多年前,在盛产蚝仔的澄海盐灶乡,有一个屡教不改的小偷又一次被捉到。乡民拿他没办法,送官府,关几天后放出来;痛打一顿,又怕错手打成残废;好言相劝,他又不思悔改。有一老者忽出奇想,说此人最喜吃蚝烙,就罚他食蚝烙。那贼仔听了好高兴,起初大吞大咽,但没吃上一“鼎”,就饱腻了,最后吃得眼泪横流,比挨一顿痛打还难受,只得求饶,保证以后改邪归正。他因怕再被罚食蚝烙,从此果然走上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