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石散到底是什么?五石散有毒吗?

伯贤不咸

五石散又称寒食散,在古代是一种药剂,专制心胸喘悸、心腹烦闷、食不消化、短气呕逆、五脏不调,看上去还是一种挺厉害的药剂。实际上,五石散具有隐性,而且人体长期食用并无益处。在魏晋时期,五石散就非常流行,而最先鼓吹五石散功效的人便是何宴。何宴是曹魏大臣,当时著名的玄学家,最后被司马懿所杀。既然何宴是玄学家,那他喜欢五石散或许也能解释的通了,此后五石散逐渐流行,也害了不少人。

五石散到底是什么?五石散有毒吗?

五石散吃多了,镇日昏昏,不说精于政事,没有疏荒,就已很好,关键这药还有助兴功能,以至于男女不忌,乱伦寻常,放浪形骸的程度,令人咋舌,难怪鲁迅先生要把这魏晋名士的标配,比作清末鸦片。

因为太毒,所以最初提倡服五石散的何晏(?—公元249年),自然就成了千古罪人。《世说新语》说,何晏生病吃五石散,不但病体痊愈,还觉得神明开朗,跟人闲聊时,便顺嘴提了下这效果。他是玄学大家,也是当时很多人的偶像,既然偶像说这药吃了能提智商,大家当然趋之若鹜,纷纷尝试了。

时间一长,大家发现,嘿!它五石散以内养外,除了健脑,还能美容!魏晋南北朝崇尚“脸即一切”,无论男女,妙颜色都是讨人喜欢的。

曹操(公元155年-220年)自认貌丑,竟叫人替他接见匈奴使,自己站在床头捉刀;写出《三都赋》,以至于洛阳纸贵的左思(公元250年-305年),因为长得太丑,出门上街时,女人们纷纷冲他吐口水。才华在颜值面前,败得一塌糊涂。

这种情况下,五石散就更令人倾倒了。久服以后,皮肤慢慢变得光滑洁白,眼睛也明采有神,远望过去,玉人一般——何晏自己就是最好的例子。因为太白,魏明帝曹叡(公元204年-239年)还叫他在大热天顶着毒辣辣的日头进宫吃热汤饼,看他是真白,还是假白。

如此看来,五石散似乎又成了能治病,能健脑美容的良药,和历史上形同鸦片的毒药简直判若两样。

五石散到底是什么?五石散有毒吗?

那它到底是良药,还是毒药?

起先算良药,治病才是它的真正用处,也是何晏服五石散的真正目的。

何晏和曹丕关系不大好,因此曹魏建国后,仕途一直不太顺畅,心中郁郁,以至于体弱多病,容若槁木,被人称为“鬼幽”。为了治病,何晏便叫人配了五石散。

他吃的这种五石散,是两种药混配在一块儿的:一是侯氏黑散,治风病,胸闷恶心也可以用;另一种叫紫石寒食散,主治伤寒,都出自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治久病所致的虚劳寒疾。何晏在仲景方的基础上做了加减,改了一味新药,叫“五石更生散”,服用后气血通畅,身体自然不那么冷了。

张仲景(约公元150年-219年)其实很早就提倡吃五石散。他曾为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公元177年-217年)看病,建议王粲服用五石散,不然到了四十岁,眉毛就会掉光。一旦眉毛掉光,离死也就只差半年时间了。

王粲那会儿才二十来岁,正是意气风发的时候,听了这话十分不高兴,觉得张仲景在咒他,嘴一撇,根本不加理会。谁知四十刚过,果然成了无眉公子(我总忍不住猜他后来怎么办?用女子的黛笔画,还是就头发下面是眼睛地直接出门?那可吓死人),过了不到两百天,就去世了。

王粲讳疾忌医,不愿听大夫的话,别人可不像他,当时很多人都用五石散治病。譬如嵇康(公元224年-263年),还有他的侄孙嵇含(公元263年—306年),晚年得了个儿子,宝贝得不得了,谁知才十个月大,就生了重病,连日呕吐,命悬一线。嵇含没办法,心道五石散治病效果不错,姑且拿给儿子吃吃看,死马当作活马医。出乎他意料的是,还不到三十天,儿子的病就全好了。

但正所谓是药三分毒,五石散既是药,当然就要注意它的服法和用量。

五石散到底是什么?五石散有毒吗?

五石散的成分,主要是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硫磺、石钟乳、矾石,附子、细辛,有很多本来就是烈性药,长期服用,会令肝肾受损,若不小心一次吃过量,肯定急性中毒,甚至性命不保,所以医家也很谨慎。

可再谨慎也没用,魏晋南北朝时,名士们艺不见得高,但人十分胆大,“遵医嘱”三个字怎么写,那是不晓得的;兴致一来,随意加减方剂,简直太常见了——不乱添几笔,说明了什么?说明你没有才华!好了,石发中毒的人,随处可见。

有头痛欲裂、心痛如剌的;有昼夜严重失眠,以至于神经衰弱精神恍惚的;有腹胀欲死,却始终不能小便的;还有身上到处长疮,轻碰一下都不行的,更不必说有人四肢面目全部浮肿,突然抽搐着昏倒在地上的...

但我见郎君多有病,料郎君见我、应如是,大家看多了,见怪不怪,反而引以为时髦:石发中毒怎么办?登高屐,吃冷饭,阔衣衫,行动缓,远望过去,神仙中人,名士风范——好!所以很多人向往石发。

譬如北魏孝文帝时(公元471年-499年),洛阳城繁华,尤其闹市,来来去去,烘烘然的热闹。在这乌压压一片人群中,突然有个衣衫破旧的人,膝盖一软,身体一歪,当街倒了下去,躺在地上翻来覆去地拉扯衣衫,不断地嚷着“好热”!“好热”!

中国人爱看闹热,古今同理,只眨一眨眼,他身边就围了一圈人。有认识他的问:“你怎么了?要送你去瞧大夫么?”那人暼他同伴一眼,双眼通红,似乎很难受的样子:“我、我石发了...”这话一出,他同伴便一个白眼:“你又没吃五石散,石什么发!”

那人环顾四周,见许多人面露不齿,便硬撑着回嘴:“我昨天在市场上买米,谁知道这米里有竟然石头!我吃了一整碗,怎么不能石发了!”众人哄笑,都骂他骗子。这人摆阔不成,反成了洛阳城里的笑话,事迹传千里,后来就很少再有人假称“石发”了。

五石散到底是什么?五石散有毒吗?

当时有没有人怀疑服用五石散是有问题的呢?有。王献之就说过,这玩意儿有些可疑,但也只是“有些”,最后他还在继续吃,因为听说久服能成仙。

现代人当然不会信,吃几颗石头就能成仙?但在中国古代,石头一贯地带有灵气。

女娲补天用的是五彩灵石;贾宝玉是她五彩灵石中弃用的那一块儿,后来通灵下凡,在红尘中裹走了一遭;孙悟空是从开天辟地的仙石里蹦出来的,出生两眼就能放神光……

这些都是传说故事,但李少君给汉武帝(公元前141年-前87年)炼仙丹,用的是矿石;到了明代,李时珍(公元1518年—1593年)还在《本草纲目》里认真写:“石头这种东西,是气之核,土之骨,能生出万千变化。大的是岩石,小的为砂尘,好的,为金为玉;坏的,为礜(磨成粉能做老鼠药)为砒。它至柔至刚,能动能静,可以从无形化为有形,它有情也无情”……

至柔至刚,能动能静,既无形,也有形,有情也无情,岂非就是道家仙人的典范?

魏晋南北朝时,信道家的人很多,加上战乱频繁,性命朝不保夕,很多人都希望能活久一点、再活久一点,不会轻易被外物撼动的金石,当然就成了最好的永恒象征:“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若能生,谁愿死?他们的逻辑也简单,金石像神仙,金石稳固,那我多吃金石,自然就能和神仙一样长命百岁了。跟吃什么补什么一个道理。

对古人来说,这逻辑没毛病,但服食那么痛苦,一定是自己出了问题。名士们殷殷探讨,勤奋钻研,终于发现了问题所在:服散,是为了什么?长生。你见过哪个求仙问道的人,镇日生活在俗世之中,汲汲于功名利禄的?那些,都是于万亿年的岁月中,眨眼而过的红尘云烟,不值一提!

所以,想减轻服药的痛苦,除了高屐冷饭阔衣衫,还得“绝常情”,不问世事(这也是魏晋南北朝时许多人不问政事的原因之一)。

然后呢?

“勤上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