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代历史上英国在中国如此嚣张跋扈 为何却被阿富汗打的30年不敢再战?
囧囧有神
阿富汗这个国家相信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了,经常可以在新闻上听到这个国家的消息,一个战争和恐怖主义多发的地方。阿富汗是南亚西北端的一个内陆国家,东南接南亚次大陆,可下印度洋;西北邻中亚和西亚,能抵地中海。全国五分之四的面积为山地和高原,是中亚与南亚间的重大障碍。阿富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使其成为南亚与中亚和西亚的交通要到,从古至今一直都是乃兵家必争之地。
自1830之后,中亚地区局势紧张,英、俄两大列强以阿富汗为阵地展开了交锋。英国人不断向当地派出间谍,在获取阿富汗情报的同时,拉拢当地官员。俄国人则使用更加粗暴的“银弹战术”,瓦解了英国人的外交手段,并且,鼓动波斯出兵侵略阿富汗北方的重镇赫拉特。
但是,狡猾的沙俄并不想分波斯一杯羹,而是希望波斯人能成为自己的马前卒,以便使沙俄在中亚地区的势力范围越来越大,以此,打造一条通向印度的通路。在这一时期里,英国与沙俄双方的使节就像走马灯一样频繁的前往阿富汗首都。
“这边送上枪支弹药,那边就带来沙皇的诚挚问候和金银财宝。”由于,在这场外交战争中,俄国人对阿富汗的许诺更加优厚:“答应帮助多斯特政权收复阿富汗失去的土地。”最终,阿富汗选择了沙俄一边。
1837年,在阿富汗投注了无数精力的英国人无功而返,与沙俄撕破脸皮,在阿富汗境内与俄国人大打出手。这场混战杀得天昏地暗,双方势均力敌难分胜负,最终,英国人将战舰驶入了波斯湾,从海上袭击沙俄的盟友波斯。
加上,这时的沙俄将精力放在东方,无暇帮助波斯解围。最终,在阿富汗战场上,孤军奋战的波斯人宣布撤军,双方的战争以英国人结束告终。高歌猛进的英国人野心膨胀,在获胜后,发表了一则《西姆拉宣言》,光明正大的对阿富汗宣战。
第二年,两万名英印联军抵达阿富汗边境,开始对阿富汗进行入侵。
英印联军用了半年的时间打下喀布尔,阿富汗国王多斯特出逃。英国人拥立多斯特的宿敌沙赫上位,建立傀儡政权,英国公使则作为“太上皇”主持阿富汗大局。在攻陷喀布尔后,英军主力撤回本土,只留下约八千人的英印联军驻防,镇守阿富汗各处战略扼要。
自阿富汗沦为英国殖民地后,英国人则用暴力威胁阿富汗人就范,在阿富汗各大城市大肆掠夺,将阿富汗的资源据为己有。更让阿富汗人难以接受的是,英国驻军经常骚扰阿富汗妇女,这使得保守的伊斯兰人民对这群人深感厌恶。
英国人的作为很快就遭到阿富汗人的反抗,各地多达上百支起义队伍如雨后春笋。阿富汗起义者在深山中活动,切断了英军的补给线,使英国人不得不与起义者们和谈,并且,付出每年三千英镑的过路费。
阿富汗前国王多斯特在逃窜到阿富汗后拉起一支六千人的人马,打算夺回失地。可是,多斯特在与英国人交涉过程中服了软,最终,被英国人劝降,英国人将多斯特安排到印度并软禁了起来。但是,多斯特的儿子阿克巴非常鄙视父亲的叛变行为,阿克巴接管了部队。
在1841年,阿克巴与其他起义军联合发动起义。
起义爆发后,起义军迅速占领各级政府,并将英国兵营团团围困。英国人几次突围均以失败告终,无奈之下故技重施,希望能用每年二十万卢比以及国王之位劝降阿尔巴。而阿尔巴则将计就计,假装同意条件,要求与英方麦克诺顿大使进行和谈。
在谈判过程中,阿克巴枪杀了麦克诺顿将军。失去领袖的英国人,在阿尔弗雷德少校的带领下同意撤军。按照双方约定:英军在撤离的过程中禁止携带任何枪支弹药。狡猾的英国人背信弃义,并未解除武装,他们偷运了大量军火,但是,此举却彻底激怒了阿富汗人。
这支撤退的英军共计一万六千人,其中,仅有四千人为士兵,其他均为脚夫、军属。阿富汗人在各地关口设下重重埋伏,发誓要将这群背信弃义的英国人一网打尽。在喀布尔东的胡而德山口处英军遭受伏击,阿富汗人隐蔽在峡谷上方对穿越峡谷的英军猛烈开火。
由于,缺乏掩体,英国人只能硬着头皮冲出峡谷,在此过程中,一半英国士兵丧生,所有军火弹药未能带走。两天后,英国人再次遭受伏击,在这场战斗中,大部分英军被歼灭,所有高级军官全都沦为阶下囚,只有一名叫威廉·布雷顿的军医侥幸逃脱。
这次事件使英国政府恼羞成怒,此后,英、阿双方在阿富汗当地展开了长达三年半的战役。在此期间,阿富汗民众奋勇反抗,歼灭了超过三万名英国侵略者,给英国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心理阴影,此后三十余年中,英军主力部队再也不敢在阿富汗逗留。
在英军进攻阿富汗同时期,我国满清政府却选择了割地赔款。一个版图与国力均远超阿富汗的泱泱大国在面对列强时竟束手无策,个中缘由值得深思。
在这次战争中,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帝国居然一次又一次地被一个弱小落后的国家所击败,这在世界历史上实属罕见。它雄辩地证明,任何强国要想以武力征服一个生命力旺盛,民族意识强烈,反抗精神顽强的民族,都是注定要失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