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天女是什么意思?这样的殉葬实在是残忍
此生破落
说到朝天女我们传统意义上的理解就是看天的人啊这样的,但是其实也并不是这样的,这些朝天女是一些在殉葬里面才会出现的情况了,那么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分析揭秘看看吧!
所谓“朝天女”,其实就是明朝对皇帝死后殉葬女子的称谓,多为妃嫔和宫女。人殉是古代葬礼中以活人陪葬的陋俗,它出现于原始社会末期,盛行于奴隶制时代,自汉朝至宋朝期间逐渐被废除,但在元朝时期又开始死灰复燃,明清时期仍然沿用,直到近代被彻底废除。
“人殉”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人殉”制度最早源于何时,仍然有待考证,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其在史前文明时期就已经存在。“人殉”制度出现之后,在商周时期进入鼎盛,根据考古发掘,商周时期的贵族大墓中均有殉人,多者数百人,少者也有数十人。
而在进入战国之后,这种“人殉”制度开始逐渐式微,很多诸侯国都逐步取消了强制性的人殉制度。此后,在秦汉至唐宋期间,人殉制度虽然仍然存在,但不论是殉葬人数,还是发生的概率都已经降到了最低,且商周时期那种强制性的“殉葬”基本被完全废除,这一时期的“殉葬者”大多为“自愿”。
直到辽金时期,“人殉”制度再度死灰复燃,至此又流行了近七百年时间。元代时期,不仅帝王享受着“人殉”制度,而且朝廷还大肆鼓励民间的殉葬行为,如《元史·卷三十五》:“大宁和众县何千妻柏都赛儿,夫亡以身殉葬,旌其门。”
在进入明朝之后,朱元璋又开启了明朝的殉葬恶例,《明史·后妃传》中记载,“初,太祖崩,宫人多从死者。建文、永乐时,相继优恤。若张凤、李衡、赵福、张璧、汪宾诸家,皆自锦衣所试百户、散骑带刀舍人进千百户,带俸世袭,人谓之‘太祖朝天女户’,历成祖、仁、宣二宗皆然”。“朝天女”这个称谓,想必便是源于此处。
“朝天女”的悲惨命运
正所谓“一入宫门深似海”,皇帝妃嫔看起来风光无限,享受荣华富贵,然而她们面对的不仅仅是无尽的孤独,甚至连生死命运也无法掌握在自己手中。一旦皇帝去世,被选为“朝天女”陪葬,这些嫔妃的下场将无比凄惨。
“朝天女”究竟是如何死的,明史专家马渭源认为应该是以“自缢”为主。殉葬那天,所有被列入殉葬名单的宫女和妃嫔都将被击中到一个屋子,屋子的房梁上便是早已准备好的七尺白绫,而她们的最终命运,便是以这些白绫结束自己的一生。
如果有宫女或嫔妃不愿自缢,或者说被吓的瘫软在地怎么办,这时在外守候的太监们便上场了,他们将会“辅助”那些宫女和嫔妃完成“自缢”程序。
根据记载,朱元璋死后殉葬的嫔妃多达46人,朱棣死后的殉葬人数则是16人(朝鲜《李朝实录》则记载三十多人),明仁宗朱高炽死后殉葬妃子五人,明宣宗朱瞻基死后陪葬的女子仅记载的就有九人。而直到明英宗朱祁镇时期,病重将死的明英宗明确下令,不允许他人为自己殉葬,从此之后,明朝废除了人殉制度。而清朝时期人殉制度再度恢复,且更加变本加厉。
与“朝天女”相对应的,还有“朝天女户”这个称呼,指的则是殉葬之人的亲戚家人。嫔妃或宫女殉葬之后,继任皇帝大多会给她们的家人或亲戚一些补偿,最为常见的主要是追赠谥号,或进行一定的钱物补偿,或封赏一些职位。有一首明宫词这样写道:“掖廷供奉已多年,恩泽常忧雨露偏。龙驭上宾初进爵,可怜女户尽朝天。”这首词中所提到的“朝天女户”就是得到优恤的殉葬者家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