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真的杀过吕伯奢吗?真实情况是怎样的?

雾里有江馆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里面的曹操是一个反派人物,但也有一些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反派”。其中说明曹操是一个奸雄,自负的情节非常多,他杀掉吕伯奢一家人的事情,一定很多人都知道缘由。但是,这毕竟只是后人的艺术加工,真实历史上的曹操,真的有杀过他们吗?如果有,那么,又和《三国演义》里面所说有多少差异呢?

曹操真的杀过吕伯奢吗?真实情况是怎样的?

三国演义中写道:“宫曰:‘知而故杀,大不义也!’操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说曹操误杀了吕伯奢一家后,逃走的路上又遇到外出买酒的吕伯奢,曹操又将他杀了,陈宫责备他明知错杀吕伯奢一家又杀吕伯奢,大不义。而曹操大言不惭地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且不说曹操没有说过这句话,深究起来这个故事也编的太次了!

魏书中有关于吕伯奢记载:太祖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注意,是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曹操正当防卫才杀了几个人。演义中将曹操写作滥杀无辜,而实际上曹操才是受害者。关于‘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句话,曹操肯定没有说过,不过却有书,有关于“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记载。孙盛杂记中提到: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

曹操真的杀过吕伯奢吗?真实情况是怎样的?

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演义中曹操杀吕伯奢一家的故事便出自于此。但孙盛写的是: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曹操误杀之后是非常悲怆的。这句话还有人这样理解:“宁”,难道,“毋”,没有。连起来就是:“难道(只有)我对不起别人,就没有人对不起我吗?”,曹操是既悲痛自责,又给自己辩解。罗贯中为了黑曹操,直接改成了‘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把这点歧义也改没了,真是煞费苦心啊。

现代人中有人也质疑三国演义中这个故事编的不怎么样,说猪有四绝,吕伯奢家杀猪,不会只有磨刀声,一定还有猪被绑缚的嚎叫声,难道曹操能听到细微的磨刀声,却听不到猪的嚎叫声吗?也许有人会说:《魏书》是曹魏编写不可行,孙盛写的《杂记》是野史,与小说类似,两者都不可信。但我就想问一句:难道演义就可信了吗?曹操实在是冤!好好的一个治世能臣却被说成了乱世奸雄;明明是正当防卫杀了几个人,却被后人杜撰故事说他滥杀无辜。

曹操真的杀过吕伯奢吗?真实情况是怎样的?

曹操真的杀了吕伯奢吗?

少年时代,《三国演义》是我读过次数最多的一部古代小说,深深的为里面个性鲜明的人物所折服、倾倒。那时的我,对于曹操,则始终怀有一种复杂的心情。一方面,曹操确实有能力、有抱负;另一方面,曹操行事风格又过于残忍。尤其是他杀死吕伯奢那一段,让人感觉匪夷所思,一个人可以无耻到这种地步吗?

后来,读到陈寿的《三国志》,才渐渐的了解到事情真相。原来,曹操杀吕伯奢完全是罗贯中强行抹黑,那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也是罗贯中的艺术加工。

曹操真的杀过吕伯奢吗?真实情况是怎样的?

据《三国志》记载,董卓本想重用曹操,但曹操不领情,回到家乡讨伐他。原文说“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根本没提到吕伯奢这个人。裴松之注倒是补充了三个版本:

一、《魏书》: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注意几个关键点。曹操带有随从,并非一个人;吕伯奢不在家,也就不存在杀他的事情;是吕伯奢的儿子和朋友先动的手,曹操是正当防卫。《魏书》是曹魏政权的官修史书,为尊者讳,可能会隐瞒、篡改部分事实,暂且存疑。

二、《世说新语》: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

曹操真的杀过吕伯奢吗?真实情况是怎样的?

和《魏书》相同的是,吕伯奢也不在家,是他的五个儿子接待了曹操。和《魏书》不同的是,吕伯奢的儿子不仅没有图谋曹操,还殷勤接待,是曹操自己疑心太大,主动杀人。

三、孙盛《杂记》: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继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

这段记载没有提到吕伯奢到底在不在家,而和《三国演义》的情节比较类似,曹操是误以为对方在图谋自己而被迫杀人,后来发现杀错了,这才发出感慨。

曹操真的杀过吕伯奢吗?真实情况是怎样的?

综合这三条记载,我们大概可以拼揍出此次事件的真相:曹操逃亡途中,路过吕伯奢家,由于吕伯奢不在,曹操可能和他的儿子们不是很熟,双方闹了误会,这才有了误杀。相比之下,《魏书》因为是曹魏官修史书,最不可靠;《世说新语》带有小说性质,可信度也存疑;而孙盛一向被评价有董狐遗风,极重史德,他的记载应该最接近事实。

但不管是哪个版本,都没有提到曹操为掩盖错误而杀吕伯奢,由此也可以断定,罗贯中为了黑曹操确实够卖力的,强行给他扣屎盆子,这也符合他拥刘反曹的一贯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