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为什么越早结婚越感到自豪?有哪些原因?
茉莉蜜茶
我们都知道现在法律一般规定人达到十八岁便是成年人了,就是说十八岁便要开始对自己的所有行动负责。而且,一般到了20岁就是到了可以结婚的年龄了,如果低于20岁是能够领取结婚证,在法律上是不受法律保护的,当然了,一般二十多岁是人的黄金时期,在这个年龄段的人不管是身体还是心理都是最佳的状态,不过,在古代就不一样了,古代的女子都是越早结婚越自豪,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原因吧!
大家都知道,在我们现在这个社会,法定的女孩结婚年龄是二十岁,意思就是你要是想结婚,领结婚证,在法律上的婚姻最少是到了二十岁了才可以的。可以说,二十岁正是是女子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属于人生的黄金时期。
可是在古代那个时候和现在确实完全不一样的,古代女子二十岁还没有出嫁的情况基本不存在。二十岁的女子已经有了好几个孩子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很多女子在自己才十三四岁这个正是豆蔻年华的时候,却已经开始谈婚论嫁了,而且,在古代看来,这不过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可是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十三四岁对于女孩来说真的是一个非常好的年龄,这个时候的女孩不管是在心理上还是身体条件和其它的方面都是没有达到成熟的,却是一生之中最有灵气的时候,被称之为豆蔻年华,就可以看出这个时期的特殊性。所以结婚这么早对于她们来说并不是一件多好的事情。
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在古代,女子却是以早嫁为自豪的,比如晋朝的贵族就以结婚早而感到自豪的。晋康帝的皇后褚蒜子在13岁的时候便嫁给了他。很多古书也都记载了当时早婚的情况,如《孔雀东南飞》中就有一句“十七为君妇”,这就说明了当时古人的结婚年龄普遍不会超过17岁。而且《河东之水歌》中也有一句“十五嫁作卢家妇”,说明古代女子结婚的年龄差不多也就是在十四五岁。
这就更令人感到困惑了,难道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女子的主动行为,渴望而急切?
其实,女子早结婚算是当时社会的一种特殊的智慧结晶吧。
众所周知,古代是一个不公平的社会,重男轻女的思想更是根深蒂固。对于女子而言,她们的唯一优势就是生孩子,即所谓延续香火。
毕竟,在古代那个时候吃的穿的用的都比较不好,而且生病了也不可以及时得到有效地救治,所以很多人都是活了短短几十年就去世了,他们的寿命相对来说是比较短暂的。再说由于医疗措施的简陋以及对抚养孩子所需的营养供应不足,小孩也有很多在刚出生没多久久夭折的。而在古代不管是打仗还是其它的,都是需要大量的人口,所以女子生孩子就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了。所以女孩结婚那么早都是让去生孩子了,谁生的多谁就更加厉害,毕竟女孩子的黄金时期就那么几年啊。在这时,早结婚就成了一种社会风气,尤其是皇宫里的那些妃子经常这样攀比。
另外一点就是古代女子什么结婚是有规定的。战国时期的齐国齐桓公令:女十四岁出嫁;越王勾践令:女十五岁出嫁;汉惠帝令:女十五出嫁;晋武帝令:女十七出嫁;北周武帝令:女十二出嫁;唐太宗贞观令:女十四出嫁。说明古代女子平均出嫁年龄差不多十三十四岁的样子。这样看来,虽然女子还没有发育好,可是也必须结婚,她们心里不愿意,不过也没有任何办法。
在战乱年代,那个女子生孩子还会得到官方的奖励,比如说咋春秋战国时期,列国战争不断,需要大量的人口,如果哪个女人生了孩子,就会得到酒和猪肉,而且生的越多奖励越多。所以很多女孩希望嫁到奖励丰厚的国家。
但是这种早婚的现象有人提出质疑,汉朝王吉,宋朝司马光等人对早婚提出质疑,并指明早婚对女人的危害。只是因当时的社会情况不同,女子的命运没有人可以拯救,即使有人看出来了女子十三四岁结婚对她们身体并不好,可是这都是没有办法的事。
值得庆幸的是,于我们而言,我们生活在一个相对公平的社会,至少自己是可以掌控自己的幸福的,至少和古代相比,我们选择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