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四川地区虎患有多严重?华南虎是怎么从虎患变成濒危动物的?
微凉的天空
四川是我国一个大省,但是省内大部分面积都是山区,所以在古时候就会有很多野生动物存在。那个时候人们住的都比较分散,毕竟山区想要建成一个大规模的城池也不好操作,所以当时就会出现很多人被动物袭击的事情。清朝时期,四川地区就经常出现虎患,老虎会时不时攻击人类,那个时候的百姓也没什么能力对抗老虎,毕竟不是人人都像武松。但是如今四川地区的华南虎已经成为了病危动物,这中间到底是发生了什么呢?
前几年的陕西华南虎伪造事件,曾一度引起全国上下对华南虎生存状况的普遍关注。据估计,全国目前在动物园存活的华南虎不足78头,而野外幸存的华南虎最多不超过20头,眼看就要濒临灭绝,于是有专家建议振救华南虎。
(一)清初四川为何有虎患?
其实在清初,四川的城乡,尤其是城市居民区曾一度发生虎患,华南虎成群进入残破的城镇吃人。虎患之灾的起始时间约在顺治初年,明末农民战争造成人口锐减,华南虎趁机从树林走向城镇和村庄。后来人丁有所发展,至康熙十年,虎患稍息。
但三藩之乱期间,四川再次成为主战场之一,战后的四川“所存惟兵”,虎患之害卷土重来,直到康熙二十二年仍有虎患记录,它给四川人民带来了严重的危害,这在人类历史上都属罕见。
清代修纂的四川各地方志往往用“靡有孑遗”来表述清初人口的极度稀少,这四个字意指一个不剩,当然有些夸张。但是因为战乱,一些人不是被杀,就是逃往深山老林避难,城乡反而变得空虚荒凉,老虎于是成群结队地游走于城郭、村圩之内。
据欧阳直在《蜀乱》一书记述,“四川遍地皆虎,或七八,或一二十,升楼上屋,浮水登船。此古所未闻,闻亦不信”。
(二)有的地方人口被“吞噬”过半
据《明清史料》甲编第六本记载,清初川北人口十分稀少,城市全部长满了茂草,村庄尽都变成了丛林,“虎种滋生,日肆吞噬”。而且形成恶性循环,人口稀少,老虎成群;而老虎食人,又导致人口进一步减少。
顺治七年,顺庆府查报户口,一百人中不到两、三人。
战后地方官员积极招徕户口,希望重建家园,但多次受到虎患干扰。
据顺庆府附廓南充县知县黄梦卜称“原报招徕户口人丁506名,虎噬228名,病死55名,现存223名。新招人丁74名,虎噬42名,现存32名。”由此可见虎患是影响四川战后重建的最大障碍,作者感慨说:“南充的老百姓,距离府城不远,尚且不能免受虎毒之害,更况其他远离城廓的村庄呢?”
嘉庆《南充县志》卷六也记载说“县治、学宫俱为虎窟”。群虎据城为害,肆意吞噬老百姓的生命,反映出四川社会在清初的战后重建任务十分紧迫。
(三)老虎居然白昼入城市
这种据城为害的虎患,在清人文集中也有记载。彭遵泗《蜀碧》卷四记载:顺治初年四川“遭乱既久,城中杂树蓊郁成林,……多虎豹,形如魑魅饕餮。然穿屋顶逾城楼而下,搜其人必重伤,毙即弃去,不尽食也。白昼入城市,遗民数十家,日报为虎所害,有经数日,而一县之人俱尽残者。”
这些行为都是发生在白天,这或许与城中仅“遗民数十家”有关。
与顺庆府毗邻的保宁府也是虎患多发区,史称顺庆、保宁二府“多山,遭献贼乱后,烟火萧条。自春徂夏,忽群虎自山中出,约以千计,相率至郭,居人趋避,被噬者甚众”。
数以千计的群虎出山入城,也许过于夸大,但老虎数量可观且集体进城觅食与四川整个地区的虎患情况基本一致。被噬者众,说明顺庆府还处在战争的废墟之上。
(四)官府第一要务是打虎
由于老虎成群出没,即使民众集体持械外出,也难以抵挡它们的袭击。但是多难兴邦,清初政府开始推行移民政策,湖广一带的老百姓大规模来到四川,而四川的原住居民也开始从深山回到村廓。
而被任命到顺庆的官员,首要任务便是捕杀老虎。在官方的组织下,老百姓在抓好恢复重建的同时,对老虎进行了有计划的捕杀。到了康熙末年,四川已变成全国著名的米粮生产基地,说明大规模的移民进入四川后,已逐步改变了四川的荒凉局面。
而到了现在,华南虎差不多成为了传说,大多数人也只能依靠画面来领略它的威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