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临终安排是否有什么阴谋?魏延是怎么做的?
乱世之魔
三国时期,诸葛亮是一个很出彩的人物角色,只不过也没有《三国演义》里面说的那么神乎其神,很多事情甚至都不是他做的,但是罗贯中都给堆在他身上了。然而,人固有一死,诸葛亮也不可能避免。那么,诸葛亮临死的时候,对蜀国做出了哪些安排?为什么魏延又不听从诸葛亮的安排呢,难道他真的是“有反骨”要造反吗?
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这是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本来诸葛亮的打算是稳扎稳打,和对面的曹魏司马懿打消耗战,等待战机,但天不予寿,诸葛亮抱恨终天。临终的时候,诸葛亮让杨仪统帅全军撤退,安排魏延断后,并且预作安排,让姜维为断后的第二道防线,并且特意叮嘱,如果魏延不肯服从命令,杨仪仍然要率军撤退,做了最坏的打算。
魏延和杨仪不和,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而且魏延多次拿刀在杨仪面前比划,杨仪涕泗横流,多亏费祎从中斡旋、调和,两人的矛盾才没有在诸葛亮生前彻底爆发。既然如此,为什么诸葛亮仍然安排让魏延给杨仪断后呢?在一些人看来,这个安排就是逼着魏延造反,等于把魏延逼上了绝路。
事实如何呢?我们从几个角度分析。先从军事的角度来看,问题出在魏延还是杨仪。
诸葛亮是当时的蜀汉政权柱石,他的死当然是蜀汉的重大危机。他死后,蜀汉军队必须退回汉中,先安然渡过这个危机,经过一段时间的稳定之后,才能重新寻找战机来出兵北伐。而这时蜀汉和曹魏两军正在前线对垒,所以对诸葛亮病逝后的蜀汉军队来说,首要的任务就是能够和曹魏军队脱离接触,安全后撤,避免被曹魏军队追击,造成重大损失。
所以,诸葛亮临终安排后事,让杨仪统帅全军后撤,费祎协助杨仪,姜维为第二梯队,魏延军在全军的最后位置,也就是断后。如果司马懿派曹魏军队追击,那么魏延就是第一道防线,姜维是第二道防线。如果从纯粹的军事上来说,既然是撤退,保障全军安全退回汉中是第一目标,那么魏延承担的任务可能是最重的。
这时候的姜维只有32岁,而魏延自从随刘备入蜀就已经成名,那么魏延此时的年龄可能已经在五十岁上下,只比诸葛亮小一点,所以魏延的经验要比姜维更丰富。这也是诸葛亮安排魏延断后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因为魏延军之前是蜀汉北伐全军的前锋部队,所以这时候如果要避免因为调整行军序列而出现阵型混乱,给敌人以可乘之机,让魏延从前锋直接变成断后部队,这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如果魏延真的如许多粉丝说的那样,公忠无私,那么在这时候当然应该是大局为重,服从命令,因为这不是给杨仪断后,而是给蜀汉全军断后,是给蜀汉政权断后,结果他的选择刚好相反,认为这是给杨仪断后,拒绝接受命令。
再从诸葛亮临死时的魏延与杨仪、费祎、姜维的职务来看。
从诸葛亮临死时几个蜀汉方面的杨仪、费祎、魏延和姜维的职务来说,杨仪的职务是长史,费祎是司马,姜维为护军,魏延为前军师。这些人中,杨仪的职位是最高的,其次是费祎,然后是姜维,他们三个人都在蜀汉的总指挥部工作,杨仪协助诸葛亮统管全军,费祎的职位相当于参谋长,姜维则相当于总指挥部的卫戍部队司令。魏延的职务则是全军的前锋部队总指挥,军阶和职位都在姜维之上,地位大约和杨仪、费祎相当,但在日常工作中,因为杨仪和费祎在总部工作,所以实际地位要在魏延之上。
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并不只是纯粹的打仗,需要做很多事情,比如要处理和朝廷的关系,统筹后勤供应,更重要的则是能够具备统筹全局的能力。所以,到汉朝的时候,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往往是由文职官员统筹全局,武将负责执行具体的战斗命令。尤其是在要保证后方稳定的条件下,作为全军统帅的人必须具备一定的政治能力,而不是完全看军事能力。而杨仪是从南征开始,就已经得到了诸葛亮的肯定和信任的。
诸葛亮的这个临终安排不存在什么阴谋,并不是蓄意逼魏延造反,而是一个非常正常的安排,也是诸葛亮生前每次北伐中常用的安排,让杨仪负责统筹全局,魏延执行比较重要的军事任务,也就是《三国志·杨仪传》中说的,“亮深惜仪之才幹,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
最后来看看魏延在诸葛亮死后的做法,目的到底是什么?
《三国志·魏延传》: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亮適卒,秘不发丧,仪令祎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因与祎共作行留部分,令祎手书与己连名,告下诸将。
魏延的意思这里说得很清楚,丞相虽然死了,我还在呢,不能因为丞相死了就耽误国家大事,只要派诸葛亮的相府亲信官属护丧还葬就行了,我来率领全军继续北伐讨贼。这话表面上当然说得冠冕堂皇,但核心意思是清楚无误的,那就是魏延认为诸葛亮死后,蜀汉的军权就应该交给他来掌管了。所以,他逼着奉杨仪之命前来通报消息的费祎和他联名,对蜀汉全军重新做了一个安排,又让费祎自己手书,通报下属将领。(与祎共作行留部分,令祎手书与己连名,告下诸将。)
这就是公然违背诸葛亮的遗命,自作主张,而且是僭越了自己的权限范围的。结果这之后魏延派人监视杨仪的消息,发现蜀汉全军还是在按照诸葛亮原来的安排分批次撤退,并没有听魏延的,魏延这才大怒,趁着杨仪还没有拔营撤退,自己就先率军南撤,跑到杨仪前面去了。虽然他还上表,说杨仪谋反,但朝廷在蒋琬等人主持之下,最后的判断还是谋反的是魏延,所以派蒋琬率留守的宿卫部队出兵,准备迎战魏延。
这就是说,认为魏延是野心家,有可能谋反,这个判断不是诸葛亮一个人才有,也不是杨仪处置失当,更不是诸葛亮临终安排的问题,而是蜀汉政权中相当多的人都有的共识。这也是诸葛亮在临终的时候没有把军权交给魏延而交给了杨仪的原因之一,同时也说明了诸葛亮已经预料到魏延有可能拒绝执行命令,所以才让杨仪他们不管魏延是否执行命令,都尽快率军撤退。(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