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将军为什么在铠甲外披战袍?这样有什么用?

蛊惑人心

我们经常可以在一些电视剧或者一些古人的画像里面,看到古代人不同时期的不同穿着,而每个时期也都是有每个时期不同的特色,因此从服饰上面来判断时代也是非常简单的。而现如今在一些古代将军们的画像里面,或者在一些电视剧里面,因为电视剧的服装也是参考了古代人的画像来制作的,我们会发现,有很多大将军们,他们的服装是有点奇怪的,因为可能咋在很多人看来,将军穿上盔甲铠甲,是为了保护自己不受太大的伤,这在战场上很重要,但是为什么他们还要在铠甲的外面再加上一层布制的战袍i,而且还是斜着穿的呢?这一层外面的战袍到底是什么,又有什么意义和作用吗?

古代将军为什么在铠甲外披战袍?这样有什么用?

1.将军的披风是什么样

一般情况下,披风是一种衣服的形制,为披用的外衣,大多直领对襟,颈部系带,有二长袖,两腋下开衩(清代《舜水朱氏谈绮》三卷中描述的披风为对襟直领,制衿,左右开。

这种披风在一些电视剧中,通常是为了遮寒保暖所用,所以这种披风一般比较厚,但是小编说的披风是指将军带兵打仗之时所披的披风,这种披风一般很薄,当将军骑在战马之上时,会随风飘起。

而且这种披风根本岂不到抵御寒风的作用,况且代兵打仗的将军根本不可能把披风当做御寒使用,而小编认为披风的作用分为以下几点。

第一,将军们的披风最重要的作用自然是让己方军队辩清统帅的的位置,若是打了败仗,可以更好的保护主帅撤退,当然穿着披风的主帅在撤退之时也有坏处,例如三国时期的曹操曾在潼关与马超一战,但是却惨败后被马超追杀,为了不让马超等人认出来也是拼了老命,割须弃袍才从鬼门关走过。

第二,鼓舞士气,统一指挥,明确作战方向。将军身战争的指挥者,自然是起到带头作用,一个军队如果没有了指挥者,那就是一盘散沙毫无战斗力,如春秋末年的孙武,秦国的白起,楚汉时期的韩信等名将,一旦指挥明确,不光能突显出将军们领兵打仗的实力,更能突显出军队的行军作战能力和凝聚力,而这样的军队一旦形成必然是势不可挡。

第三,身份与地位的象征。在兵营之中,有身份有地位的将军往往都会带着披风,因为这是将军应有的荣誉和声望,同样也是手下对将军们能力的认可,这些声望和发自内心的认可都是将军们在战场上无数次的战斗,无数次的流血,拿命拼杀出来的。

第四,受伤时可以及时包扎。无情而又残酷的战争,难免会有伤亡,将军们若是受伤也可以及时撕下披风来包扎,防止糜烂的伤口进一步恶化,

第五,帅气。表面看上去帅吗?确实帅,如三国时期的常山赵子龙带着刘备的儿子阿斗,一杆长枪一身白袍七进七出,杀的曹军落花流水,然后赵云穿着披风冲出曹操的包围,是不是感觉帅炸了。

所以呢,将军们的披风在军队中的意义还是很特殊的,不光可以指挥军队,保护自己还可以包扎伤口,同样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这是小编对于披风的看法,若是你有其他看法也可以评论一下。

古代将军为什么在铠甲外披战袍?这样有什么用?

2.为什么在铠甲外面穿战袍

武将于铠甲外穿着的战袍,因形制不同分为斗篷、披风、大氅等,早期主要用于御寒、防雨雪、防尘、防风等,后也成为一种重要的装饰品,做工越精细、形制越精美代表身份越高。

古代武将实际上在作战时,很少穿戴斗篷、披风、大氅等,但在行军途中却往往穿戴,原因便是古代行军风餐露宿,而这些袍服无疑是行军途中御寒、防雨雪、防尘、防风的上佳之选,即使要露宿,斗篷一裹便是被褥。而且,古代武将穿戴的盔甲一般都比较厚重,穿上之后外面便只能套上斗篷、披风、大氅一类的宽大袍服,因而武将大多配备。不过,一般也只有高级将领才享有这种待遇,普通士兵却是无福享受的。

而随着时间的发展,这种袍服除了其实用价值之外,也逐渐成为了一种极为重要的装饰品,不仅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做工越精细、形制越精美便代表身份越高。同时,战袍也可以彰显将领和军队的英武之气,并降低肃杀之感,通常在军队接受检阅时使用。

如此一来,我们再来说说为何在画像中,有的将领在铠甲之外会出现战袍:

1、创作需要。画像也算是一种艺术作品,正所谓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于铠甲之外再画战袍,无疑可以增加一些英武之气。同时,古代铠甲色彩大多较为单一,画上战袍估计也是考虑到了色彩搭配的问题,不至于画像看起来过于死板。

2、彰显身份。正如前文所说,战袍往往也作为一种身份的象征,名将与普通武将自然要有所区分,名流千古的名将和普通名将之间自然也要有所区分,于甲胄之外画上精美的战袍,也是用来区分将领身份的一种手段。

3、客观表现。如果是写实类的画像,那么就更好理解了。武将要留画像给后人,自然是要将自己最好的一面留给大家,因此在穿着上显得隆重正式一些便也无可厚非,战袍作为身份的象征自然便少不了了,想必这也是很多武将画像身着官服而不着甲胄的一个主要原因。

4、重文轻武。正所谓上马打天下,下马治天下,历代王朝除了开国早期武将地位较高(除乱世),普遍存在重文轻武的情况。因此,甲胄之外穿战袍,也可以彰显一些儒将风范,减少一些武将的肃杀之气。这同样也是很多武将画像身着官服而不着甲胄的一个主要原因。

综上所述,武将画像之所以会在甲胄之外再穿战袍,主要还是由于画像本身的需要罢了。

古代将军为什么在铠甲外披战袍?这样有什么用?

3.历史上的披风

披风,穿在身上的对襟大袖的外衣。与斗篷不同,斗篷常穿于室外,披风室内外均可穿。披风盛行于明清时期,从许多画像以及笔记资料上看,披风是明代比较流行的一种服饰,在明末的《云间据目抄》里面就提到了“披风便服”,满朝入关之后,由于“男从女不从”,所以披风仍然流行了一段时间。

在《红楼梦》中也反复出现披风这种衣物,值得注意的是,红楼梦中既有披风又有斗篷,说明这二者之间是存在差异的。

明代王圻的《三才图会》云:“背子,即今之披风也。”换言之,明清时代的披风,就是宋时的背子。《三才图会》中带有“背子”的插图,展示了一种直领、对襟、两腋下开衩、有二长袖的一种长衫,其形式与清末画家改琦《红楼梦图咏》中王熙凤身上所穿的外衣一样,改琦所绘的王熙凤形象正是《红楼梦·第六回》中见刘姥姥的那次:“那凤姐儿家常带着秋板貂鼠昭君套,围着攒珠勒子,穿着桃红撒花袄,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鼠皮裙,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

中国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朱舜水(即朱之瑜,明清之际的学者和教育家)在明亡后客居日本讲学二十二年,成为日本教育史上一位大教育家,被尊为“日本孔子”,桃李满园,学生英才辈出。1682年他八十二岁时在日本逝世,留下大量遗稿。日本宝永五年(公元1708年,清康熙四十七年),朱舜水的学生安积觉又编辑刊印《舜水朱氏谈绮》三卷。《舜水朱氏谈绮》中描述的披风为对襟直领,制衿,左右开衩。

按照《三才图会》与朱舜水的资料,明代的披风其实和宋代的褙子样式是相似的,但是披风跟斗篷则是不一样的,披风是有袖子、直领、两边开叉的。

后来,披风还出现了立领对襟的样式,这在一些古代的画像中经常可见,日本人中川忠英编著的《清俗纪闻》中就有立领披风,除了领子的变化,其他部分照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