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皮锥
良材
吊皮锥,学名:Castanopsis kawakamii Hayata
科名:壳斗科 Fagaceae
保护等级:Ⅲ
现状:渐危种。吊皮锥又名格氏栲、青钩栲,星散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至台湾的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是第三纪孑遗植物。由于坚果大,富含淀粉,味甜美,果熟时,大多被鸟、鼠搬食,因林中幼苗稀少,天然更新困难。目前除福建三明莘口有一小片近于衰老的天然林及少量人工林外,即使在森林保存较好的山区吊皮锥也罕见。
保护措施:已列为国家保护植物,应加强保护,广泛栽培 。
常绿大乔木,高可达28米,胸径达80厘米;树皮暗灰褐色,纵向浅裂,成大片蓑衣状剥离;枝暗紫色,散生灰白色皮孔,无毛。叶革质,长圆形至卵状披针形,长(5.5-)7-13厘米,宽(1.7-)2.5-4.5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近圆形,略下延或少有宽楔形,通常全缘,干后栗褐色,两面无毛,侧脉6-13对;叶柄长1-1.5厘米。雌花序长5-8厘米,花序轴无毛;雌花单生于总苞内;雄花序圆锥状或穗状,直立,成熟壳斗近圆球形,连刺直径6-8厘米,整齐四瓣开裂,壁厚约4毫米,外壁为密生的刺完全遮盖,刺长2-3厘米,4-5次分叉,末级分叉长1-1.5厘米,刺基部合生成束,粗2-5毫米;每壳斗有坚果1;坚果扁圆锥形,高1.2-1.5厘米,直径1.7-2厘米,密被金黄色至锈褐色短柔毛,果脐与果基部近等大。花期3-4月,果第二年秋后成熟。常年仅少量结果,并为鸟、鼠搬食殆尽,只有每隔3-5年大量结实的年份,才有部分果实萌发长成幼苗。
吊皮锥所在地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冬季温暖即使在分布区北界,霜期也很短暂,年降水量约1500毫米。土壤为酸性红壤或黄壤。通常星散生长在以壳斗科和樟科为主要树种的照叶林中。福建三明莘口有一片以吊皮锥为主的天然林,但目前林子已近衰老,林相稀疏,林中很难找到幼苗和幼树。成年大树基部常有宽大的板状根,可适应雨季及台风的环境。
分布:星散分布于台湾东部密云宜兰、玉山、嘉义及西部南投、台中,福建中部永安、三明和平步青云同部连城、漳州上杭、永定、武平,江西南部安远、
龙南、人南、信丰,广东乳源、连山、英德、新丰、龙门、从化、德庆、支浮、大埔、平远。生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常绿阔叶林中。
繁殖方式:坚果成熟后立即采收,应沙埋保鲜,否则种子失水后失去发芽力。宜选择肥沃湿润的腐殖土作苗床,直接播种,保持适当的光照条件。本种幼苗主根很长,侧根稀少,如欲移植,则应注意不要挖断主根,并要深挖树穴,保持主根的直立状态。
经济价值:残存于台湾及大陆东南沿海的吊皮锥与分布于加里曼的Castanopsis borneensis King有密切的亲缘关系,形态特征与栗属Castanea相近,对植物区系和植物地理和壳斗科分类的研究有科学价值。果大,味甜,可食用;木材坚实耐腐,纹理美观,是良好用材树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