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黄
夏堇流年
塔黄简介
塔黄是一种高山植物,多年生草本,高大草本,根状茎及根长而粗壮,分布于中国西藏喜玛拉雅山麓及云南西北,生于高山石滩及湿草地,根及根状茎可入药亦可生食。塔黄也是一种蔵药,可泻热;导滞;散瘀;消肿。主治实热便秘;谵语发狂;食积痞滞;痢疾;湿热发黄;目赤头痛;闭经;症瘕;痈肿疔毒。这种珍稀的高山植物只见于海拔3900至4800米,花期在6至8月,其高可达1至2米,呈塔状,因而得名。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大草本,高1-2米,根状茎及根长而粗壮,直径达8厘米。茎单生不分枝,粗壮挺直,直径2-3厘米,光滑无毛,具细纵棱。基生叶数片,呈莲座状,具多数茎生叶及大型叶状圆形,直径20-30厘米,近革质,顶端圆或极阔钝尖形,基部圆形或近心形,全缘或稍不规则,基出脉5-7条,和侧脉一起直伸向叶缘,于叶下面显著凸起,叶上面光滑无毛,下面无毛或有时在脉上具稀疏短毛;托叶鞘宽大,阔披针形,长10-15厘米,玫瑰红色,两面均光滑无毛;上部叶及叶状苞片向上渐小近圆形,直径5-13厘米,叶柄亦渐短,苞片淡黄色,干后膜质。花序分枝腋生,常5-8枝成丛,总状,长5-9厘米,稀再具小分枝,光滑无毛;花5-9朵簇生,花梗细,长2-3毫米,关节位于中部或稍近下部,无毛;花被片6或较少,基部联合,上部直而不外展,椭圆形或长椭圆形,内轮3片稍大,长2毫米,宽1毫米或稍宽,外轮3片略小,黄绿色;雄蕊(8) 9,花药扁,矩圆状椭圆形,花丝扁,基部稍宽,长3-3.5毫米,露出花被外;花盘薄;子房卵形,花柱短,初时平展,以后翘起,柱头头状,有凸起。果实宽卵形或卵形,长6-7毫米,宽5-6毫米,顶端钝或稍尖,基部近圆形到微截形,翅窄,一般宽不及1米,稍厚,纵脉靠近翅的边缘,深褐色。种子心状卵形,黑褐色。花期6-7月,果期9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中国西藏喜玛拉雅山麓及云南西北,生于高山石滩及湿草地。
生长习性
生于海拔3900至4800米的山坡草地。
采收和储藏
秋季可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药用价值
【来源】为蓼科植物高山大黄的根茎。
采收和储藏:9-10月采挖根茎,除去泥土、杂质,切片,阴干备用或鲜用。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3900-4000m的山坡草地。产于西藏米林、朗县。
【性状】
性状鉴别:根和根茎圆锥形或类圆锥形。长8-20cm,直径3-8cm,顶端留有残基,栓皮褐棕色,粗糙具多横皱纹。断面棕褐色,无星点。新断面在紫外灯下显紫色荧光。质硬,味苦涩。
粉末特征:棕黄色。草酸钙结晶箭尾状。具缘纹孔、网纹、螺纹及环纹导管。此外,淀粉粒少见。
【化学成份】高山大黄的根及根茎中含总蒽醌4.61%,其中以大黄素(emedin),大黄素甲醚(physcion),大黄酚(chryso-phanol)为甙元的结合型蒽醌为3.20%,游离型为1.42%,还含大量的鞣质。
【药理作用】本品有较弱的致泻作用,其浸出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浓度为0.5%,较其他品种为弱。本品所含蒽醌类成分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和大黄酚的药理作用参见大黄条。
【性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泻热;导滞;散瘀;消肿。主实热便秘;谵语发狂;食积痞滞;痢疾;湿热发黄;目赤头痛;闭经;症瘕;痈肿疔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2g。外用:适量,捣烂敷。
【注意】孕妇慎服。《西藏常用中草药》
【摘录】《中华本草》
【藏药】曲玛孜:全草治“黄水”病,恶性腹水,心热,烦躁,口干舌燥《藏本草》。曲扎:根用于时疫,疮痈,伤口不愈《滇省志》。君母札,君札,竣章,拉竣:根(君母札)治培根病和赤巴病引起的热性病,泻痢,大便秘结,胸腹胀满,气喘;茎(君札当吾)、叶(君札洛玛)治培根病。
根状茎:苦,寒。泻实热,破积滞,行瘀血。用于实热便秘,谵语发狂,食积痞滞,痢疾,腹痛后重,湿热发黄,水肿,目赤,头痛,经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