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可燃冰够用1000年 可燃冰国家储量最新排行榜

执风挽

全球可燃冰够用1000年 可燃冰国家储量最新排行榜

图为南海海域可燃冰试采作业钻井平台“蓝鲸1号”美国页岩气的开采把国际油价从100美元/桶的高位拉至约40美元/桶,而中国在南海海域成功试开采可燃冰或将再度掀起一场能源革命。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18日宣布,中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试开采成功,成为全球第一个实现在海域可燃冰试开采中获得连续稳定产气的国家。新加坡《联合早报》18日报道称,中国管辖海域蕴藏着丰富的可燃冰资源,据测算,总量达几百亿吨油当量,远景资源量与海域和陆地油气资源量相当。

全球可燃冰够用1000年

据国土资源部介绍,此次可燃冰试开采现场位于南海北部神狐海域,从5月10日正式出气至今,已累计产出超12万立方米、甲烷含量高达99.5%的天然气。在全球范围内,可燃冰已探明储量是现有天然气、石油储量的两倍,足够人类使用1000年。

可燃冰是一种天然气水合物,广泛分布在大陆永久冻土、岛屿的斜坡地带、活动和被动大陆边缘的隆起处、极地大陆架以及海洋和一些内陆湖的深水环境,甲烷含量占80%至99.9%,在高压低温环境下呈结晶状,遇火可燃,因此被称为可燃冰。这种燃料的燃烧污染比煤、石油、天然气小得多。

我国南海地区的可燃冰储量十分丰富。能源经济专家、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特约研究员张良福18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可燃冰被普遍认为未来可以替代石油和天然气,美国、日本等多个国家从上个世纪末就开始在全球开展可燃冰的调查。我国早就关注到可燃冰的应用,本世纪初在陆地和南海地区都进行过大规模的相关调查。

中国自主研发核心技术

可燃冰的试开采一直是一项世界性难题。由于绝大部分埋藏于海底,开采难度十分巨大。美国和加拿大虽然起步早,但由于加拿大天然气储量丰富,美国30%的能源靠加拿大进口,因此两国在这一领域并不上心。日本能源严重依赖进口,因此对开发可燃冰十分用心,但迄今并未取得突破。日本共同社称,日本曾尝试进行过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的试开采工作,虽然成功出气,但6天后由于泥沙堵住了钻井通道,试采被迫停止。路透社称,日本本月8日成功在日本中部沿海地区的可燃冰中提取出天然气,不过仍未实现连续开采。

中国试采可燃冰设施与日本不同。《南华早报》报道称,日本的测试在船上进行,而中国使用的是浮动平台。此次我国开采可燃冰利用的是降压法,将海底原本稳定的压力降低,从而打破了天然气水合物储层的成藏条件,利用我国自主研发的一套水、沙、气分离核心技术最终将天然气取出。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18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可燃冰埋藏在深海,且十分不稳定,开采难度很大,连续8天稳定产气是一个技术上的突破,我们做成了一件别人都没成功的事。

张良福认为,此次我国连续稳定试开采可燃冰成功,表明我国在可燃冰的勘探、开发、利用上,走在了世界前列。林伯强表示,可燃冰的经济价值很大,但关键是能否将其开采出来,目前的难题在于如何降低技术成本和环保成本。只有当两个问题同时解决,可燃冰才真正具有经济价值。

商业开采将引发能源革命

由于开采可燃冰所需工程巨大,开采和运输本身十分耗能,而且一旦开采不当极易造成气化,加速全球变暖,因此林伯强表示,距离真正商业化开采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至少需要一二十年,此前美国开采页岩气,也用了很长时间才从经济上可行,而可燃冰的开发比页岩气难度更大,对技术要求也更高。

张良福认为,乐观估计的话,2030年左右可以实现可燃冰的商业化,但各国目前基本处在实验室阶段,与商业化还有多长距离也很难估计,如何经济、有效、安全地开采是需要解决的难题。

我国是油气资源进口大国,对外依存度较高,张良福表示,可燃冰的开发利用将明显增加我国能源安全。全球能源消费结构正发生深刻变化,可燃冰逐步实现开采一定会对未来国际能源、国家石油带来深刻影响。林伯强表示,如果人类之后能够有效利用可燃冰,能源结构将发生巨变,能源市场一定会向可燃冰和天然气这样的清洁能源倾斜。

可燃冰国家储量排名 中国可燃冰分布图

全球可燃冰够用1000年 可燃冰国家储量最新排行榜

可燃冰又称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甲烷和水分子在低温高压情况下结合在一起的化合物,被看作是有望取代煤、石油的新能源□勘探显示,南海神狐海域有11个矿体、面积128平方公里,资源储存量1500亿立方米,相当于1。5亿吨石油储量从5月10日起,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从我国南海神狐海域水深1266米海底以下203—277米的可燃冰矿藏开采出天然气。截至5月17日15时,总量试采12万立方米,最高产量达3。5万立方米/天,平均日产超过1。6万立方米,其中甲烷含量最高达99。5%。

全球可燃冰够用1000年 可燃冰国家储量最新排行榜

这是我国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这一成果对促进我国能源安全保障、优化能源结构,甚至对改变世界能源供应格局,都具有里程碑意义。

神狐海域可燃冰储量只是我国可燃冰蕴藏量的冰山一角直升机从珠海九州机场起飞,飞行约90分钟,远远就见到蔚蓝的海面中巍然伫立着的37层楼高的钻井平台,这里就是我国首次完成可燃冰调查的神狐海域,也是我国首次进行可燃冰试采的海域。

“对于海洋可燃冰的研究,我国是从1995年开始的,并于2007年5月成功获取了可燃冰实物样品,成为世界上第四个通过国家级开发项目发现可燃冰的国家。”试采现场指挥部总指挥叶建良介绍说。

可燃冰,又称天然气水合物,它是一种甲烷和水分子在低温高压的情况下结合在一起的化合物,因形似冰块却能燃烧而得名,是一种燃烧值高、清洁无污染的新型能源,分布广泛而且储量巨大。1立方米的可燃冰分解后可释放出约0。8立方米的水和164立方米的天然气,能量密度高,资源潜力巨大,估算其资源量相当于全球已探明传统化石燃料碳总量的两倍,科学家们甚至认为它是能够满足人类使用1000年的新能源,是今后替代石油、煤等传统能源的首选。

底,由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完成的《南海北部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钻探成果报告》通过终审,科考人员在我国南海北部神狐海域钻探目标区内圈定11个可燃冰矿体,显现出良好的资源潜力。“海洋六号”入列后,再次深入南海北部区域进行新一轮精确调查,调查海域包括琼东南海域、西沙海域、神狐海域和东沙海域等区域,调查的重点是在南海北部前期勘探的基础上圈定重点勘探区域。

试采现场指挥部地质组组长陆敬安说,勘探显示,神狐海域有11个矿体、面积128平方公里,资源储存量1500亿立方米,相当于1。5亿吨石油储量,“成功试采意味着这些储量都有望转化成可利用的宝贵能源”。

神狐海域可燃冰储量还只是我国可燃冰蕴藏量的“冰山一角”。在西沙海槽,科考人员已初步圈出可燃冰分布面积5242平方公里;在南海其他海域,同样也有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必备条件……此次试采实现了勘查开发理论、技术、工程、装备的完全自主创新可燃冰储量丰富,但是如果一直只躺在南海海底,则发挥不了其价值。但可燃冰开采难度巨大,迄今鲜有国家尝试。

全球可燃冰研发活跃的国家主要有中国、美国、日本、加拿大、韩国和印度等。其中,美国、加拿大在陆地上进行过试采,但效果不理想。日本于在其南海海槽进行了海上试采,但因出砂等技术问题失败。4月日本在同一海域进行第二次试采,第一口试采井累计产气3。5万立方米,5月15日再次因出砂问题而中止产气。

“此次试采实现了中国可燃冰勘查开发理论、技术、工程、装备的完全自主创新,在这一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叶建良介绍。

“通过这次试采,中国实现了可燃冰全流程试采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形成了国际领先的新型试采工艺。”试采现场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谢文卫说。

南海神狐海域的天然气为水合物泥质粉砂型储层类型,该类型资源量在世界上占比超过90%,也是我国主要的储集类型。这是我国也是世界第一次成功实现该类型资源安全可控开采,为可燃冰广泛开发利用提供了技术储备,积累了宝贵经验。谢文卫介绍,“我们提出‘地层流体抽取试采法’,有效解决了储层流体控制与可燃冰稳定持续分解难题。我们成功研发了储层改造增产、可燃冰二次生成预防、防砂排砂等开采测试关键技术,其中很多技术都超出了石油工业的防砂极限。”

本次试开采是世界上第一次针对粉砂质水合物进行开发试验,为此海洋地质学家们在试采思路、井位选择、工程地质勘查、关键技术和工艺确立、试采平台优选等诸多方面,都具有中国特色,可以称之为“中国方案”。

在试采作业中,大量国产化装备成功投入应用,充分表明“中国造”已走在世界的前列。

首先,必须要点赞的是试采作业最重要的“大国重器”——我国最新研制成功世界最大、钻井深度最深的海上钻井平台“蓝鲸一号”,这个净重超过43000吨、37层楼高的庞然大物今年2月刚“诞生”,就从中国烟台起航,于3月28日抵达神狐海域实施试采。“蓝鲸一号”是目前全球最先进的双井架半潜式钻井平台,可适用于全球任何深海作业。

其次,大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工具的成功应用,表明国内石油公司已具有深水工艺及设备研发能力,如完井防砂工艺,已远远超过石油工业的防砂极限;完井与测试系统集成装备,结合可燃冰试采工程开发与科研需求,为我国可燃冰开发研究提供科学数据。

监测结果显示,试采过程安全、友好、可控、环保

试采可燃冰,外界一直有一个疑问,就是会不会对周边海域的环境造成影响。

由于甲烷是比CO2更高效的温室气体,因此可燃冰的环境问题一直是人们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进行海域可燃冰试采,同样非常重视环境问题,为此投入人力物力进行了研究。

6月至3月,南海水合物环评项目组在南海神狐水合物区先后共组织了10个航次的野外调查工作,对试采区进行了多年系统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海底工程地质特征、地质灾害特征、海底环境监测、海洋生物特征、海水溶解甲烷含量、海水物理化学及水文特征、海表大气甲烷含量特征等,基本查明了可燃冰试采区的海洋环境特征,同时,发展了一系列我国自主产权的环境评价技术,为可燃冰试采、开发提供了良好基础。

“可燃冰”可能是最后的自然能源

在水下形成的可燃冰要满足压力和温度两个条件

我们说的天然气水合物实际上主要成分就是甲烷,甲烷水合物的生成需要较高的压力和较低的温度,海底温度一般假设3度,这时候水合物的生成压力大概要30几公斤的压力。30多公斤就相当于300多米水深。水合物一般形成需要海底水深500米以上,我们这次发现的水合物就在1200米水深。

如果没有压力要想形成“可燃冰”则需要零下七十六度的气温

人类要开采埋藏于深海的可燃冰,尚面临着许多新问题。有学者认为,在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方面,甲烷所起的作用比二氧化碳要大10 20倍。而可燃冰矿藏哪怕受到最小的破坏,都足以导致甲烷气体的大量泄漏。另外,陆缘海边的可燃冰开采起来十分困难,一旦出了井喷事故,就会造成海啸、海底滑坡、海水毒化等灾害。[阅读全文]

“可燃冰”分为生物成因和热成因两种

生物成因:沉积物中的有机物氧化掉以后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被甲烷菌吃掉从而转化成甲烷,如果温度和压力条件合适的话,和周围的水转化为水合物。生物成因的水合物一般来说比较分散。因为它的来源比较分散,有点有机质,产生点二氧化碳,被细菌吃掉,然后产出一点甲烷。像我们这次找到的水合物我估计可能是生物成因的,因为生物成因的最大特点就是甲烷浓度高,这次我们找到的甲烷浓度高达99。7%,一般来说我们认为气体里,乙烷和丙烷的炭比例超过100的话那就是,现在我们发现的99。7%,剩下的0。3%全部是乙烷的话,它的比例也远远大于100了。

热成因:地层深部的干酪根热解产生的天然气,产生一种气体,这个气体就不仅是甲烷了,还有乙烷,丙烷。热成因一般来说需要一些通道,往上走的时候遇到合适的条件,到了浅层以后,温度降下来,压力又合适,最后生成水合物,这样的水合物一般饱和度比较高。气比较集中,不像生物成因的水合物很分散。像墨西哥湾发现的水合物,肯定是热成因的,因为气体冒上来了,在这个地方集中形成一个水合物,这样的水合物开采价值是比较高的。而且热成因的水合物,一般底下往往还有常规的天然气场,我们可以先开下面的天然气,然后再开上面的水合物。

“可燃冰”现在不能开采也开采不了

“可燃冰”可能是上帝设置的一个陷阱——全球气温升高

如果按照常规采天然气的方式,假设把水合物分解掉,假设涉及面积很广的话,那么这些气体可能不会按照我们人为设计的通道分解,它自己就会溜掉。如果跑到大气层来,它可能就会对气侯环境造成恶劣的影响,因为甲烷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4倍,跑到大气层以后,一个是破坏我们的海洋环境,海里有很多的氧气,甲烷进入水体以后,会消耗掉大量的氧气,氧气要跟甲烷反应,就会产生二氧化碳,消耗掉了氧气又产生这么多二氧化碳,我们的海底生物就会死掉。有一部分泄露到大气中以后会引起全球温度升高,全球温度升高以后又会导致海水温度升高,海水温度升高又会导致海底水合物的进一步分解,这样会造成一种恶性循环,就会使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破坏。

“可燃冰”可能是上帝设置的一个陷阱——海底滑坡

还有一个担忧,水合物的存在能保持沉积层机械的稳定性,它有一个胶接效应,水合物生成以后把沉积物的颗粒粘在一块,它就是一个整体。假设你把它分解掉了,整个就变成松散的分解体了,然后可能造成海底滑坡,这也是地质灾害。

“可燃冰”的开采遇到的技术问题

科学家脑中最理想的开采方式——用二氧化碳置换甲烷

科学家想到把地球上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搜集起来,通过分离纯化,提纯,再把它注入到有水合物的地层里,让二氧化碳把甲烷从水合物里置换出来。因为二氧化碳比甲烷更容易形成水合物,这时候就没有相变,因为水合物还在这儿,而水合物分解需要大量的热量,把二氧化碳注入进去以后,只是把甲烷置换出来了,水合物还在,这时候需要的热量就少,或者说不需要热量,甲烷出来了,二氧化碳又埋进去了,这不是一举两得吗?把温室气体也处理掉了